钱可乐

浩瀚宇宙,我不过一粒微尘。

关于读书极简的一些思考

 

20210923

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我因为孕期出血急诊请假,已经过了一个7天假期。

这七天里,除了顾好自己的三餐,和双方父母都安排了一顿聚餐以外,就是选择阅读器和看书(观影)了。或许是得到了大片自主支配的时间(尤其是工作日的四天休息),七天下来,虽然生理上很疲惫(尤其是眼睛,为了看阅读器测评一天十个小时盯着屏幕,最后一晚已经到了迎风流泪的程度了),但是心理上莫名地轻松,也从(为了测试阅读器而)看完的几本书里得到了很多启示,对当下的工作和生活有一些好的指导。

选择阅读器,是我发现近期阅读需求急剧增加,而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眼睛比较容易疲劳——尽管我已经是那类盯着屏幕十小时不会近视的少数派了,但也架不住天天这么高强度盯着。此处需要说明一下,十个小时并非都用来读书,还有很多工作操作以及刷刷刷,大家懂的哈哈哈,时间黑洞,这也是我期待用读书去填满的。

而在入手阅读器之后,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书架——喏,在前几年我已经有过大大小小的多次清理,最精简的时候书架上仅有一半空间填了书。但如今猫猫的一级造价师书籍一到,我发现,居然都找不到地方来放书,是的,又满了。看来不知不觉中,又买了许多书呀。而最大的问题是,这些年我几乎没有读过其中任何一本

在工作节奏很忙的时候,总觉得“没有完整的时间”而避开读书,转而在手机上无意义地浏览。在这个假期里,当我花费了一两个小时就在阅读器上看完了一本书时,才惊觉,除了少部分的学术著作,其实很多“轻阅读”的书籍并不需要我以为的“整块的时间”。与此同时,这些“轻阅读”的书籍,看完了,摘录完了,将书中的主要观点、自己的思考感悟、对现实的实践指导记录下来,其实就已经“内化”了,很多此类书籍也并不需要专门保存纸质。

什么是“轻阅读”书籍,因人而异。比如对于我,一些科普通识、经管畅销、成功励志的书籍就是典型的轻阅读书籍,更适合在阅读器(或手机APP)上阅读,没有保留纸质的必要。细究起来,它们几乎都具有以下特点:

1.适宜线性阅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也是我个人区分“轻阅读”与否的标准,同时它也决定了一本书是否适合在阅读器上阅读。所谓线性阅读,即可以单线阅读,不用或基本不用回溯,像流水一样流淌而过。典型代表就是小说。此外,很多畅销书,尤其是经管和励志板块的畅销书也因为写得比价浅显,也适合线性阅读。

2.信息密度不高。如果说“线性阅读”是果,那么“信息密度”就是因了。适宜线性阅读的书,通常来说信息密度不高,也就是大家常吐槽的废话太多的那类书,可能一本书的精华也就那两三页纸的内容,但有一说一,那两三页纸的“精华”还真不是每个人自己都能悟到的,这也是那些书的价值所在了。对于这些书,一些“金句”或者观点摘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回忆起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而这些完全可以通过读书笔记,连同自己的思考、对实践的指导一起记录保存下来。而那本书的“本体”,一般来说不需要再读。即便再读,也依然可以通过阅读器浏览。

3.已有电子版本。得益于强大的网络,除了一些版权保护尤甚且搞独家经营的书籍,大多数的读书APP(咳咳,对我来说特指微信读书,毕竟我只用微信读书和Kindle)上都能找到想要的书籍,而各种搜书引擎则是有益补充。此处个人觉得,对于读下来觉得还不错的书籍,如果能找到可以下载的电子书资源,往自己的Kindle账户再发一份是最妥的了,毕竟在微信读书里的书籍,总有一种不安全感(纯属个人想法)。

现实中,我们会遇到一些书,虽然满足前两个特点,但没有电子版,那我也会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来选择,比如很迫切需要的(无论是客观还是主观),就先买来,看完后通过二手书平台转出;比如可以等一等的,则可以通过微信读书订阅一下,上线了会通知的;至于那些过了一阵就想不起来的,嗯,说明不需要。

我们还会遇到一些书,想买,但已有电子版,那我建议先看电子版,觉得不错再收入纸质书也不迟。

而个人认为值得收入并保留纸质书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1.特别喜爱的。“喜欢”就是硬道理,可以超脱一切规则。

2.需要多屏阅读的一般来说也是具有反复翻阅价值的。前期我看到过很多关于纸质书籍和电子书籍哪个更好的讨论,基本无果。在浏览这些论点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经验,我逐渐体会到了两者之间的差距——多屏与单屏。所谓多屏,就是支持来回翻阅,比如我们可以同时翻看一本书的N个页码,而这在电子屏上很难实现(是的,我知道有分屏,但光是定位到指定点就挺麻烦了,何况有时我们并没有标记,而是看到后面某个点突然联想到前面依稀什么地方有联结,试图返回查阅,这对于电子屏来说是很有挑战的);而单屏,我们日常接触的大多数屏幕,电脑、手机、电视,包括电子阅读器,都具有单屏特性,这一特性决定了电子屏更加适合线性阅读(或观看)。

3.具有视觉美感的。大开本、色彩艳丽的艺术类书籍,或者是装帧极具美感的书籍,书籍的实物本身就是阅读的一部分。当然还有一些适宜孩子的绘本或者嵌合手工的书籍。

入手电子阅读器,一方面是想节约购入纸质书的负担(很多经管类畅销书都会同步推出电子版,纸质书价格基本都是50往上甚至100+,但确实是“轻阅读”书籍),另一方面是想对现有纸质书进行精简(扫了眼书架上的书,差不多70-80%都是无需保留的)。目标是减少实物持有压力,获得身心轻松,同时以精简来推动阅读进度。初步精简思路如下:

1.对于已购入的、不想再看的书,直接处理。不得不承认,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一些几年前觉得有必要的书籍,现在已经无需再看了(比如,职场菜鸟书籍),或者因为兴趣转移,完全已经不想再翻阅的,果断通过二手平台处理。

P.S.此处有个假期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例子。早年间因为《激荡三十年》很是喜欢吴晓波,一次在书店邂逅他的《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一口气读完半本,视若珍宝(那种洒脱的人生啊),后来分享给主任,没还我,虽然微信读书上有电子版但依然念念不忘,纠结再三再次购入纸质书。直到今年才看完了后面一半,顿觉很是稚嫩,觉得不喜,前期果断处理掉了。有时我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的书籍偏好,察觉到自己的变化

2.对于已购入的、会看但有电子版的,暂缓处理。根据心情选择阅读器或者实物阅读,看完后决定是否保留纸质版。

3.对于未购入的、想看的书,搜索电子版。看完再决定买不买(以我对自己的了解,就我这么粗俗的人,很少会看到值得买回来保存的书籍哈哈哈)。没电子版的?看迫切程度决定买不买喽。鉴于我2017年起为自己打造的“35岁前阅读清单”,真的是收录了自己感兴趣的各板块的经典书籍,所以,会优先阅读书籍上的书籍。学东西,搭框架还是蛮重要的。

额外需要提醒自己的一点是,要及时“止损”。这是我的一个BUG,一旦看了一本书,总是希望看完,与我在影视剧上的洒脱弃剧形成鲜明对比,或许就和父辈不舍得剩菜剩饭,哪怕吃不下了也无视健康非要吃下去一样吧,担心“浪费”。但随着年纪增大,愈发觉得“时间”和“精力”才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原始资源,我们有太多需要使用这些原始资源的地方,譬如金钱、健康,都需要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获得。为了不“浪费”一本于自身而言糟粕的书籍,而投入了最为宝贵的原始资源,是不值当的。所以,不合适的书,就果断弃了吧!

当然,需要区分是因为糟粕而弃,还是因为暂时的阅历不够读书愉悦性过低难以坚持。对于后者,可以隔段时间再看,至于书籍是否保留,都可以,我个人会选择先把纸质书转出去,等到看的时候,再买一本就是了,版本还新(这可能和我没有藏书的习惯有关)。

以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