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可乐

浩瀚宇宙,我不过一粒微尘。

微尘中的星辰——《微尘》书评

 

题记: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想到一句话:“人生苦难重重”。但在整体压抑阴暗的文字氛围中,有一些微光透过,映射出微尘中的星辰。

 

这本书,是延续“生命的意义”阅读主题。

但翻开扉页后发现,与我原本以为的内容不同,这更像是一本自传散文,通过零碎的故事描绘自身所在群体的生活景象。作者的语言充满泥土气息,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给我的感受很像《乡土中国》应该具有的语言。

无论是书里的内容还是描绘的语言,都不是我喜欢的风格,原本我打算匆匆浏览一下后,就换一本书看。可看完第一个故事,我被一种神奇的调调吸引了进去,仿佛同一片蓝天下、我却未曾了解的一个世界在眼前徐徐呈现,比起美好和光明,那更是一个充满苦难和磨砺的世界,明明近在咫尺,却仿佛隔了千山万水。我从未自我标榜是什么“精英”人士,也知道有一些人的生活还没有过得那么好,可这本书将这些人如此真实地展现在我眼前,带来的冲击感是巨大的、沉重的。作者提及他们是微尘,事实上站在宇宙的维度,我们谁又不是微尘呢,终将归于尘土。

作者自身是一名矿石爆破工。作者是一名矿石爆破工。他讲述的故事似乎离我的生活很远,但转过头想想,我们身边又何尝没有这样沉默的一群人,建筑工人、小摊摊主、拾荒者……因为他们的沉默,让自身变成了透明,可这群“隐身”的人,才是我们脚下这篇土地上的大多数。或许受限于现实的物质条件和生活压力,他们无法像网络上活跃的人们一样倾诉内心所思所想,但我想,在他们的眼中心中,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或许是出于备忘,几乎每一个故事里,作者都仔细地标注了时间。故事与故事之间是并行的,时间线时常出现交错重合,让我有些微的晕眩感(大约是身为单线程生物的缘故吧)。不同的时间线上不同的人彼此交错,张开结成了作者头顶的天空。

我不晓得作者如何评价自身的生活,会不会用“苦难重重”来形容。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感到胸口发闷、眼眶潮湿,对于一些人来说,仅仅是“活着”就已经足够艰难——而这些,并不是发生在我们父辈的年代,就在此时、此刻。

愿祖国繁荣昌盛,让更多的人早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简单记录下每个故事的梗概吧。

我的朋友周大明

就是这则故事,让我看完了这本书。在故事的开端,周大明是以类似暴发户的形象出现的。作者介绍了周大明所在的村子紧挨矿山,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做炼金生意(我也是从作者的描述中知道了黄金是依靠化学浸出而来),周大明因为独特的配方出金率高,不愁生意。后来两人在一个矿洞合作过,再后来断了联系。再再后来相逢,周大明因长期的浸化冶炼提金被氰化物与汞的毒性浸入身体已经皮包骨头,为了治病负债累累两个孩子辍学回家,最终依然离世,妻子担起了所有。一句“这是大多数炼金人无可逃避的一天,只是没有料到它来得如此凶猛,来得这么有力”,让人透不过气来。在这个故事的最后,作者又在矿洞合作的浸堆旁见到了周大明的妻子,让人仿佛从无尽黑暗中看到了一丝生的希望。

那一年,在秦岭黑山

作者讲述了曾经的一次进矿洞经历。这是一个原先被废弃的矿洞,采矿前的成分化验很不理想,但作者一队凭借经验觉得有希望,往前打了一些再次化验,好一些了,又往前打了一些,打出了高品质的矿。但后来因为队里一人的妻子玲被偷了包炸药,牵扯到了作者的矿队,被封了矿洞,至今那些矿石也没有出洞。据说,价值一百万。

那场旷日持久的矿事

作者作为召集者进了矿洞。掘进过程中大全受了伤。作者挖的是银矿,矿石来不及运下山,为了防止被盗,采出来的矿石堆在巷道里,后来银价暴跌,跌到亏本,于是后来那巷道的矿石一直堆着,不了了之。

不曾远游的母亲

作者讲述了关于自己母亲的故事。我印象深刻的就两件事,一是作者母亲去镇上给作者算命,说四十岁时会有出息(而作者也就这么记着了),二是2013年春天作者接到弟弟电话得知母亲患了食道癌(所幸一直活得好好的)。朴素无华。

父亲这辈子

作者父亲是木匠,是原先乡下最吃香的工种之一(另一个是游医)。后来家具厂兴起了,村里年轻人也都外出打工了,村子里很没落,身为木匠的作者父亲也很没落,最后干给人打棺材的活儿。闲暇之余,作者父亲去修补村里的娘娘庙,还不慎摔坏了腿。临近修补完善之前一场惊雷让作者父亲的劳作功亏一篑,后来一绝不弃,脑梗心梗,最终于2015年春夏之交离世。

手术

作者讲述自身的。常年的爆破工生涯让作者的颈椎严重受损,一次作业中强烈不适后就医,得知颈椎管仅有五分之一连通,需要手术治疗。纠结后作者选择了更为昂贵的进口材料,并在手术前后想到,自己一生掘矿,或许那块合金就是他挖出来的,到远洋转了一圈,又以这样的方式回来了。

陪读的日子

作者在这一篇章里讲述了自己和妻子陪伴儿子读高中的经历。在城中村租了一处屋子,自己时常进矿洞挖矿,而妻子则在厂里务工,两人以极其微薄的收入小心翼翼地应对着生活。他们的儿子成绩不好,也晓得家里的经济情况,偷溜出去挣钱。看完很是感慨,在这样的环境下,若是没有高一层级的人指点,确实是有劲也不知道往哪里使,似乎会陷入一代重复一代的悲剧。

割漆的人

作者讲述了割漆人的生活,以及自己在跟随割漆的小队伍里结识的小伙伴,后小伙伴因中了漆毒离世。真的是刀口上讨生活。

葫芦记

明明说的是葫芦,却讲述了李家塬的故事。一家有五个兄弟,其中三个去修水坝,因想着多挣点超载了,三兄弟一同沉入了湖底。看得心口发闷。

野猪凶猛

讲了李学才、张科水、王金锁和小黑的种植地被野猪入侵的故事。李学才儿子外出务工时逝世,女儿疯癫跟人跑了,老伴除了做饭啥也不会,两人唯一指着的除了每月六十五年养老金就是地里的天麻了,为了抗击野猪,肋骨伤了腿也伤了。张科水也是类似,指着玉米地过活。王金锁为了生计到乡下种猪苓,猪苓收割期很长,靠着养着的一条狗抵挡了野猪的一次进攻,但后头不知道怎么办。小黑被野猪撕烂了一件大棉袄,一心报仇,在自家玉米地周围围了电网,被公安以伤害保护动物的罪名抓去教育。看得堵堵的。

一九八七年的老腔

讲的是背矿人的故事,其中讲述了一个被矿洞里掉落的大石板砸死人的事儿。几多感慨几多愁。

表弟余海

表弟余海和作者曾经在一个矿洞工作过,后来又分开了。在余海的矿洞生涯中,一次耳朵受损休息,也因此躲过了一次金矿事故。可是后来被诊断出矽肺病,已离世。

吃相凶猛的人

作者讲述了一名叫朝子的邻居的事儿。朝子是个吃相惊人的人,一次体现在读书时因没钱好几天没吃饱之后,一次是矿洞里偷矿被两处抓住饿了几天独自之后。后来三十九岁时死于金矿事故。作者借由文中打棺材的人说出来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大抵是,吃相凶猛的人,没什么好下场(突然背后一凉)。

在苦盏

搜了一下,苦盏不在国内(作者没有明确提及,不过从描述来看应该是国境之外,于是百度了下)。作者讲述了一个名叫张亮的人在苦盏的矿洞经历。张亮和马见是搭档。我记得作者专门描述马见有一双白净的手,而最后,这双手随着主人被巨石压身失去了生命。作者借张亮之口,讲述了这一群为了高薪而选择远走他乡三年的打矿人,以及他们在异乡的工作,还有工作之余的消遣。

南地十年

这是我全文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以“我”之名讲述了一个南下开厂的故事。开厂种种细节丰富,尤为真实。而主人公从三十岁时手持30万元,到十年之后带回15万元收场,令人感觉南柯一梦。正如主人公说的,除了这剩下一半的资产(还不算通胀的贬值呢),折损的十年青春,似乎也就解决了20个人十年生计——突然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大批企业寿命就3-5年也依然有更迭的意义,民营企业在解决就业和稳定社会方面也有着自己的贡献。只是作为故事中的主人公,总是令人唏嘘的。

用平板电脑写诗的人

作者讲述了一个叫陈族的人的写诗史。作为工人的陈族写诗小有名气,后与叫小张的粉丝结为夫妇,专职写诗,可惜离开了土壤的诗也失去了灵魂,后来小张远走,陈族也耗尽了积蓄,一大把年纪回到了工地搬砖。

北京的秋天

作者讲述了自己两年的北漂生活。作者接受颈椎手术后接到电视台节目组邀约,前去北京参加了一场歌曲比赛节目,他负责写词。节目结束后,他到了北京皮村开始漂,参加公益组织(有报酬的),后到工友之家工会,做调研时遇到了李小毛,他和对象同为家具厂工人,新婚之夜向厂里借了一张奢华的大床,第二天起早就送了回去。心酸。

一位青年的球状生活

作者北漂期间,有一段时间和大村住在一起。大村的公司在上海,他在北京负责拍摄临终关怀纪录片。本来日子过得还不错,可惜大村后来迷上了彩票,花了可多钱,还以作者名义借了网贷,依然入不敷出,以至于半夜肾结石犯病连检查的钱都没有。后来作者换了工作离开了背景,大村也不知音讯了。

一路有你

作者讲述了路亮的故事。我对这个故事感触不深,大约我是不认同为了所谓理想,就选择两地分居的人吧。在我看来,他选择了音乐,没有关系。可他为了所谓的“友好的、和善的”环境,去工友之家做公益活动,将妻小扔在济南,是一种逃避的、不负责任的行为。生活确实很苦,可“家”,就是要在一起的,至少,也是心往一处使的,绝不是为了某一个人的个人梦想,其余家庭成员无限奉献牺牲。

小城里的文人们

作者讲述了几个文人的故事。但我记住的并不是他们的文学成就,而是那些富有生活气息的故事。老六,擅打铁器,一次有人寻来要打铰刀,处于炫技心理老六做出来了,活计不错还挺自豪,后来警方抓获了非法制枪人员,顺藤摸瓜找到了提供关键工具铰刀的老六,入狱;张则成,筛沙,和妻子一同沿着河流筛沙,文采不错,后给县文化馆上班的表弟代笔,后来想自己出书就进了大厂打工攒钱;小莉,以诗会友爱上了一个叫赵大成的矿工,后来一次出矿迎回的是白卷,于是又拾起了笔,要用诗将赵大成留在生命中;老李,到临海城市经营字画店,后认识了一位离异女诗人,因前夫白血病女诗人找老李借钱,他拿出了全部家当,背着爱人支持了女诗人的前夫,女诗人的前夫医治无效死了,女诗人带着女儿远走他乡,老李青梅竹马的爱人进了企业,在厂长办公室打扫卫生后嫁给了厂长,厂长给了老李十万元钱;安安,把村子里的水磨坊开成火纸厂,后被效率更高的电磨厂淘汰,安安后转为网络作家。

一个人的炸药史

是作者的自述了。大约是感性文人的缘故,作者的描绘没有特别清晰的线。我看到的就是作者描述自己小的时候,乡里要修路,包干到村再到家,遇到了一块特别顽固的石头,村里一人出了秘方炸掉了石头,但第二天就因病去世了,两者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1999年作者做了矿洞爆破工后,接触到了铵梯二号岩石粉状炸药并见识到其威力,但因其对外界不敏感,很多时候引爆困难,2000年前后淘汰了。到2005年常用的是乳化炸药,一次爆破中作者和搭档被困洞内,后被人救出。

 

阅读日期:20220225-0308

阅读介质:电子书

阅读来源:微信读书

 

【书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