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可乐

浩瀚宇宙,我不过一粒微尘。

起初以为是神棍看后发现是正经科普——《病者生存》书评

 

一本很神奇的书。标题代表整体阅读感受。

如果不是那么高的评分,大约看完引言就想弃的书。引言里作者提到了自己的祖父,回忆说他热衷于献血,并由此引出了血色素沉积症,并以此为历史上风靡一时的放血疗法“正名”——看到这里,我深深有种自己在看《水知道答案》等一些伪民科的书籍,还想着果然神棍无国界啊。然而往下看之后,惊觉作者是正统科研人士,这也是一本正儿八经的科普书籍,甚至是有点深度的那种。

科普书嘛,总是要总结一下主要知识点的。此处先借用豆友Atlas Galt的一段精简概括,“1.免疫力低下不要补铁;2.冬天测血糖胆固醇偏高;3.肤黑补钙肤白补叶酸;4.以毒攻毒;5.寄生生物的生存与繁殖需求可以影响宿主的行为;6.想进化必须接受寄生;7.祖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后代的基因表达;8.死亡相当于商品的计划报废,有利于更新换代,推陈出新。”

然后,可以开始我絮絮叨叨的概括了。絮叨固然有我语言应用能力不足的原因,但不得不说,国外作者写的也是有点跳跃,有时一个主题里会有天南地北的N多例证(有些我甚至找不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晓得是不是翻译的问题。但不得不说,中信出版社的好处就是可以及时地将国外一些著作购买版权翻译成中文,坏处就是,翻译一塌糊涂……

第1章 走出补铁的误区

铁元素能够帮助几乎所有细菌毫无阻碍地进行繁殖。在某一特定的人群中,铁元素的含量越高,感染瘟疫的可能性就越大。不过血色素沉积症患者是个例外。理论上,血色素沉积症患者体内含有大量的铁,应该更容易被感染,但因为机体在遭受疾病侵袭时会发生的铁螯合反应在这个群体体内一直发生,使得一种名为“巨噬细胞”的白细胞内缺乏铁元素,而细菌进入人体后会被该细胞吞噬,进而使得细菌因缺乏铁而无法大肆繁殖。血色素沉积症患者在鼠疫等传染病中有较强的免疫力,但患者需要定期放血以释放多余铁元素,历史上的“放血疗法”与此有关。

“你为什么要服用一种保证会在40年之内杀死你的药物?那是因为它起码能让你见到明天的太阳。”

第2章 血糖里隐藏的秘密

糖浓度的急剧增加能起到防冻的效果——糖尿病帮助人类在寒冷中生存下来。冬天,血糖相对会更高。

第3章 胆固醇升高也有裨益

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能够在紫外线作用下转化成维生素D(因此冬天胆固醇含量会高一些,因为被转化的少了,而摄入相对恒定)。叶酸是细胞生长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帮助身体在细胞分裂时复制DNA,很容易被紫外线破坏。深色皮肤并不仅仅是一种为保护皮肤免于晒伤而发生的适应性变化,而且是一种防止叶酸流失的适应机制(皮肤越黑,吸收的紫外线越少)。

所以,皮肤过深补VD,皮肤过浅补叶酸。

第4章 “嘿,蚕豆兄,帮个忙好吗?”

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酶缺乏症,位于X染色体上的G6PD基因缺失导致的,在进食蚕豆(或服用某些药物)以后,其产生的自由基、特别是过氧化氢无法在G6PD蛋白质下被消除,会攻击你体内的红细胞,并最终导致红细胞破裂、死亡。蚕豆病曾帮助相关群体从疟疾中生存下来——如果需要在“正常的”红细胞和G6PD酶缺乏的红细胞之间进行选择,导致疟疾的寄生虫总是会优先选择正常的红细胞。和蚕豆一样,许多植物毒素对我们其实是有益处的,发现它们的诀窍就在于了解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们身体的各部分功能是如何运转的,以及我们和它们如何才能和谐共处。

第5章 微生物与人类

简直就是韩国电影《铁线虫》的科普版本……这一章主要讲的是寄生虫通过影响宿主行为,帮助自身实现繁衍。如麦地那龙线虫,要繁衍时会侵蚀人的皮肤,并促使宿主近水,通过皮肤破口到水中产卵;黄蜂在蜘蛛体内产卵,在幼虫破茧而出前操纵蜘蛛织特别的网保护自身,并将蜘蛛吸食;吸虫让蚂蚁倒挂草尖被山羊吞食实现繁衍;弓形虫让寄宿老鼠变懒变肥进而变成猫食,实现回到猫体内繁衍;蛲虫让肛周瘙痒引起宿主抓挠,进而通过指甲等传播至他人。

第6章 人类基因库探秘

当某个特定的生物体在生殖过程中发生突变时,进化可能就会开始。与过往认为突变是漫长的、随机的不同,麦克林托克发现的“跳跃基因”让人认识到突变并不是随机的、罕见的,而是指向基因组中某些特定的位置,在这些位置上突变最有可能产生有益的效果。“跳跃基因”有两种基本的类型:第一种叫作“DNA转座子”,它们可以通过剪切和粘贴进行跳跃;第二种叫作“逆转录转座子”,它们的跳跃是通过复制和粘贴来实现的。

第7章 甲基的疯狂——最终表型之路

“获得性遗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父(母)在其有生之年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他(她)的后代——这个在历史进程中被抨击的观点,因“表观遗传学”而被重新重视。“表观遗传学”发现,在基因未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生物的表象会有区别,仿佛有基因表达的“开关”。这种基因抑制的过程被称为“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当一种被称为“甲基”的化合物与基因结合,改变了基因表达,但实际上并未改变DNA时,“甲基化”便发生了。研究发现,母亲的经历影响其后代基因表达的现象被称为“预知适应性反应”(predictive adaptive response)或者“母体效应”(maternaleffect)。反过来,这验证了“获得性遗传理论”的适用性。

第8章 这就是人生:为什么你和你的iPod 终将走向死亡

人体细胞分裂增殖因端粒长度而存在“海弗利克极限”,大约50-60次。从这个意义上看,人体老化就像是“计划报废”的生物学版本,会给整个物种而非个体带来好处。肿瘤细胞的无限分裂借助于端粒酶,通过端粒的无损耗实现。“复印”的例子令人印象深刻,作者提出,我们的细胞分裂好比200张纸的文件复印,每复印1次损耗1张,端粒大约有50张的额外储备,每复印1次就交出1张,端粒的冗余没了,无损分裂就结束了。标题中的iPod是工业品“计划报废”的例子,源于该产品内置18个月寿命的电池,且无法更换,电池耗尽,产品寿命也终结了。

看完这本书,不得不感慨生命的神奇,以及惊叹于人类在细胞基因层面已开展的如此深入的研究(或许是受网络影响,很多时候我过分地认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知和无能)。用作者在结语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生命是一份复杂的礼物——几乎不可能的生物学、化学、电学和工程学的组合,构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整体,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各部分的总和。整个宇宙都在朝着混乱无序的方向发展,如果所有的力量都在为制造混乱而努力,那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依然能够长寿而又幸福地生活,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健康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应该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来感激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以上。

 

阅读日期:20220316-0320

阅读介质:电子书

阅读来源:微信读书





评论

热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