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可乐

浩瀚宇宙,我不过一粒微尘。

或许适合心智启蒙的一本书——《复杂世界的明白人》书评

 

想了很久,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本书。

特别能理解那些打出低分的读者内心的愤慨——就这?就这些?这还需要出本书?但回想起自己仍在校园,或刚开始工作时,此刻的许多“常识”,于那时就是一种打开新天地般的震撼。或许,这是一本适合年轻的孩子们作为心智启蒙的书,从观摩他人如何思考解析问题,学会从随大流中觉醒,开始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此外,作者本身对于未来是积极乐观的,坚定地相信“明天会更好”,这对于当前正处于复杂变局中的年轻人,是有较好的引导意义的。

许多读者所说,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在作者过往的公众号合集中都出现过,甚至连文字都没怎么修改,以至于整本书的表述都非常“白话”——个人理解,将道理讲得浅显易懂是好事,但过于白话,落于纸面,总有一种不够严肃的感觉。我没有关注作者的公众号,但在B站上看过几个视频。我的直观感受是,作者就是把视频讲解文案直接打印出来,集结成册。阅读的过程中甚至有种作者在有声播报的幻觉。但也得益于这一幻觉,让我确定了自己观看过的“九边”和本书作者“九边”为同一人——在先前的《向上生长》中,我总是无法将书和视频的作者重合起来,或许是表述的方式大相庭径。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和《向上生长》类似,算是个人心智成长方面的,对我这样工作十多年的人来说,过于基础和简单了。从第四章开始,涉及的内容和作者视频内容开始高度相关,虽然文字依旧白话,但字里行间那种自信开始出现。尽管讲述的东西谈不上高深,稍微了解下或者简单思考下就可以了解或明白,但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确实不太会关注这些,更多停留在表面。这也是我认为本书最大的意义,即促进人们从周边司空见惯的事物着眼,去思考背后的关系和逻辑,进而养成思考的习惯

简单梳理下这本书的主要知识点,作为将来快速回顾的备忘。

Part 1成长经验类

  • 人之所以会过上痛苦而抑郁的生活主要缘于三点:(1)坚持做容易的选择;(2)保持孤僻;(3)准备好了才开始。

我的感想:2017年的减肥,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打破了“准备好再做”的思想钢印,这真的是禁锢了太多人的枷锁。

  • 人生三道窄门:教育、工作、风口。
  • 作者个人混江湖心得:(1)慢就是快;(2)搭建价值网络;(3)微小迭代。

我的感想:“迭代”真的是一个人持续成长的关键所在。

  • 一线超大城市具有更多可能,同时也面临更多压力。
  • 运营公司就像开船,船长因看到全貌而恐惧,水手因无知而有虚妄的安全感。
  •  “数量”确实是绝大部分技能的关键指标。

我的感想:在作者的《向上生长》里也提到过数量堆砌的重要性。

  • 性格、财富、知识、见识、社会关系这几个变量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环境会改变人的思维,而思维会进一步改变个人境遇,从而进一步改变人的思维。
  • 所学东西中含有15%的新东西,是难度和乐趣最佳结合点。
  • 婚姻、孩子、自己的身体情况、老人的身体情况,这些事都会改变人的观念,慢慢地各种因素的权重就都变了。
  • 每个人一生中有好几次重新选择点位的机会。

毕业后走上社会所面对的江湖,可以理解为无规则竞技场。寒窗苦读是为了把自己送到稍微高一些的起跑线,武装头脑,磨炼搞定超复杂问题的决心和方法。

Part 2形势分析类

写在2021年第一天,我为什么相信中国

大国的崛起过程几乎都分为资本积累阶段和内部整合阶段,对应的是海外贸易和发达的国内市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双循环”)。一个社会能发展,第一关键的要素是“需求”,也就是购买力。与此同时,要培养越来越多科技含量高的公司。中国有海量的国内需求,自然而然会涌现出强悍的企业。深耕国内市场,提高科技水平,抑制贫富分化,完善市场秩序,打击资本投机和恶性的那一面,目前我们实行的这些方法没什么问题,未来可期。

曾经人才流失严重的我们是如何赶上的

大部分成功的团队都是在搏杀中前进、在残酷的竞争中成长的,经历变成经验,经验再变成策略和心智,反复迭代,普通人在这个过程中也能爆炸式地迅速成长,厉害的人会迭代式地成长得更快。在我们还在追赶阶段时,国内没有适合“精英”的位置,导致人才外流,但2008年前后国内情况开始好转,由追赶转向创新,同时在艰苦时期深谋远虑坚持的义务教育备下了巨大人才库,在现实竞争中打磨成了大神。

两百年来的技术追赶之路

对利润和战争胜利的需求是技术进步的关键。科技、贸易、战争,它们本质是一个正反馈循环,三方纠结进化。科技可以提高战争和生产效率;战争可以抢殖民地扩大势力范围;殖民地和生产增加财富;财富又可以反哺科技。航海、冶金、火药和天文等技能点,又是为了服务上边的那些业务,所有技能点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设的,最终目的无一例外是利润。此外,国家研发和民间研发,军用和民用,一直都交织在一起(市场会根据需求迅速进化)。避开内部竞争比较好的出路,一是提升科技水准,二是向海外拓展。“科技无国界”本来就是一句空话,只有当我们自己拥有了某项技术,或者拥有了替代品,我们才能够挺起腰杆说话,不然随时会被扼住喉咙。

为了提高效率和公平,近几年越来越明显的发展趋势

那些年中国缺的是效率,缺的是一日千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恨不得在几年内就赶上西方上百年发展的进度。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尽量把资源集中到那些强人手里,让他们肆意发挥。现在社会正在从无规则自由竞争向“公平”转换。单纯的福利社会并不是彻底的解决方案。未来思考:各个阶层承担的义务应该是接近或者相同的,避免搭便车;降低贫富差距本身不是个道德问题,而是个经济问题。

为什么说电动车是我们的未来

发展电动车的必要性:降低对石油的高度依赖;燃油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有接近天际的技术堡垒,要在传统燃油车外找机会,重画起跑线。

被热议的“内循环”到底是什么

所谓内循环,短期靠转移,长期靠科技。也就是短期靠财政向基层转移财富,提升基层的消费能力,一方面改善民生,另一方面消耗我国的工业品。扶贫攻坚战的意义也正是在这里。但是这种做法没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关键的还是需要技术的突破,搞几个新的爆发点出来,像移动物联网一样,催生出一大堆新公司、更多数量的高收入阶层和更大规模的中产阶层,这才是决定性的操作。

为什么负利率国债有人抢着买

负利率时代特征:增长缓慢,机会稀缺,谁都不想花钱,创业也赚不到钱。整体机会的缺失,分化成为主流,所有领域、所有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中间溶解,财富向头部集中,中产阶层变少,两头变多,形成“M型社会”。负利率是让人们持有资产成本更高,鼓励消费。

疫情寒冬,新的势力正在茁壮成长

中国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联合国产业分类工业门类的国家。在过去的百年中,对人类意义最大的几个发明都是用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降低运输成本的。疫情也快速改变企业组织模式,网络具有天然优势。技术本身从来不只是技术。

美国和日本的企业要撤离中国,意味着什么

初始搬来是因为工业人力成本低,后期则是因为,现代创新经济的核心就是整个市场里有无数“小而专”的模块化公司,如果一个产业80%的相关部件都在一个地方,剩下的20%如果不搬过来,可能很快就会被替换掉。我们要坚持“深挖洞(提高科技高度和深度),广积粮(加强储备粮油和人力资源),低筑墙(扩大合作和交易)”。

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我们该怎么看

制造业有三类,第一类是高度流水化的纯代工,成本是投资方考虑第一要素,未来要么自动化要么向东南亚转移,也是目前转移的大头,这类制造业对我国工人提升有限,本身就该退出历史舞台;第二类是利益不高但产量很大的电器企业,从专利到销售网络都在国内,是内循环利器,可以让人成长,这类基本不搬走;第三类是初期投入巨大,后期产出也特别大的制造业,不仅是政府鼓励的,而且是政府不惜投入重资去支持的。

为什么日本没能扼住韩国的咽喉

韩国是制造芯片大国,日本是其原材料供应方,因摩擦日对韩进行制裁,韩转而内部攻坚,同时从中国寻找替代进口,在外部压力推动下实现了技术突破,解决了卡脖子。我们国家目前面临的芯片问题,也是类似的。

从日韩人口暴跌看我国的生育率

工业化导致生育率走低主要有三个原因:(1)教育带来的生育年龄下限抬升问题;(2)养育儿女的巨大成本降低夫妻生活品质的问题;(3)社会透明化让人陷入绝望感,进而不想生育。作者认为,人口适当下降不是坏事,也会改变很多行业格局,未来我们国家也会不可避免走上鼓励生育的道路,以及一旦老年人占比超过30%将会面临非常大的养老压力。

如果不向上攀爬,就得掉坑里

巴西和日本的国民是最没有动力的。巴西人普遍不认为“明天会更好”,是及时行乐主义;日本则是高度秩序化以至于无阶层跃升,每个人按部就班。究其原因都是他们没赶上这一轮移动互联网大爆发的机遇,两者都是发展到某一个状态,红利在每个行业都消失,社会没法继续向上突破,然后凝固了。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其实就是技术被封锁后上不去,整个社会沦为打工一族,永远只能吃人家分给我们的那一份,人多肉少,自然就容易陷入激烈的内耗和内部竞争。目前我们国家在芯片上被卡脖子,但这也是机遇,只要生产出来的东西能卖出去,迭代循环就运转起来了,只要“生产—市场—研发”这个“工业之轮”滚动起来,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以上。

 

阅读日期:20220321-0323

阅读介质:电子书

阅读来源:微信读书




评论

热度(3)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