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时间管理之“术”的书——《哪有没时间这回事》书评
近期看了许多效率类书籍。
相比一些更注重于从源头上解决效率问题的书,这本书更加注重于“术”。虽说“道”是最要紧的,但在还没有领悟的时候,日常事项依旧源源不断砸来,这本书可以帮助缓冲,以及,虽说道为本,但落地终究要有术。
客观来说,这本书可读性不错——这一般意味着结构相对松散。以至于到了写书评的时候,我有点迷惘,作为一本工具书,我应该给出一个结构化书评,囊括书中主要知识点,可书中的点又小又散(我猜可能是因为来源于多个理论),也没有强逻辑关系,犹豫是不是要把书从头翻一遍去理个框架出来。
于是找了些别人的书评,看到了一篇结构化书评,简明清晰,看了一遍似乎将书中主要知识点全部回忆了起来,没有冗余的话,堪称吾辈楷模。嗯,这才是工具书该有的书评。
学习一下。
================
“三级技能”
*初级技能:用全新的视角重新整理时间,尽可能夺回碎片时间。
*进阶技能:用争取到的时间丰富技能,建立任务处理系统,高效做事。
*高级技能:把新的技能植入体内形成习惯,用全新的自己应对未来(也就是培养习惯)。
“三张清单”
*时间段清单:“小时”不符合人类思考安排习惯,“段”才是。
*碎片清单:把碎片及时装进清单,用“打太极”思维防御碎片,掌握节奏。
*每日任务清单:从碎片清单中挑出需要处理的事项,放入每日任务清单。
时间段清单注意事项:
*需根据时间、地点、物品、环境、他人和身心状态来考虑时间段。
*时间段没有减少碎片,但划分了界限,使人能够专注于时间段内有限的碎片(碎片化专注),因此需保持“八分饱”,避免拖延到下一段。
*引入仪式帮助区分时间段之间的界限(如洗澡准备进入睡眠)。
时间段之时间守护战:
*守护早间时间的诀窍是早起(流程详见下部分)。
*守护工作时间的诀窍是主动出击。建立在作者4点起床基础上,6点上班,上班时间前干完当天重要工作,上班开始后通过汇报(向上级,避免被催促同时探察新任务)、监督(对协作的同事或下级)、闲聊(嗯,就是你理解的茶水间闲聊)三招来避免被打扰。损是真的损,但看着就好使——然而有毛用,我又没法4点起床,毕竟9点我不能睡觉。
*每天下午1-3点是相对效率最低的,可以安排会议。
*守护晚间时间的诀窍是不加班。
时间段之早起流程:
P.S.书中作者的睡眠作息是晚9早4。作者对这一作息推崇不已,但我个人曾经尝试过一段不短的时间,觉得还是晚10早7更适合自己,太阳还没出来就起床会令我疲惫不堪,此处建议大家根据自身生理特征进行作息调整。
*wake+up双闹钟:前者轻柔在床边,后者较远震天响,间隔3分钟,倒逼起床关闹钟。
*清醒仪式:比如喝一杯白开水等,做一件避免自己再次回到床上的事。
*固化流程:在前一天晚上提前安排好起床后需要做的事情。
*碎片化休息:一天小憩多次,每次18分钟(此处作者认为刚起床的瞬间会觉得自己不够睡,因此安排白天小憩,理性告诉自己白天还有补救机会,但我个人不适应白天休息,更偏向夜间一次性长时间足量睡眠,整个白天都会很高效)。
碎片清单注意事项:
*可随身携带且记录方便(作者推荐用手机,并夹带了一下自己的私货APP)
*记录信息(记下标题)、事情(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以及别人让你做的事情的内容)、想法(关于自己想要做什么、改变什么、尝试什么的想法)。
*利用碎片时间处理清单。碎片时间是临时多出来、不在计划时间段内的时间。譬如,每天通勤的坐车时间不算,但和人约好2点见面,对方迟到了导致多出来的一刻钟则算。碎片时间可以用来做发呆、随机之事和制订计划,处理清单是第三件。
*所谓处理,就是思考这件事情怎么做。
*思考任务时要想完成任务的步骤,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每日任务清单注意事项:
*每日任务清单源自碎片清单,是碎片清单中那些需要你采取足够行动才能完成的事情,而且完成要尽早。
*要想每日任务清单合理,既需要对上一清单的“步骤思考”,也要具有“计划力”,需要对自己和任务都有足够充分的了解及足够客观的评估。
*当把任务的过程想清楚时,就可以根据经验靠谱地估计出执行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了。
每日任务清单之执行顺序(优先级):
*优先级反人性,人不是电脑。
*明晰“重点”任务在哪里即可。
*个人Tip:明确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这一终极目标后,将围绕其形成“自然规律”,综合外界因素,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去做到“要事第一”。最关键的是,搞清楚自己的终极目标。
每日任务清单之保持专注力:
*知识性工作会遇到“思维阻力”造成的注意力涣散,需要碎片化专注,要点是“两个自己”(一个“监督自我”)、“放空”(跳出当前状态做一些不太需要投入思考的事情,停止走神)。
*可采用计时来减少走神(譬如番茄工作法,但时间不必局限于25分钟,关键在于自我把控意识)。
*找一个可以任意发挥却不会产生任何额外刺激的工具(比如纸笔)。
*人是环境产物,尽可能消除外界干扰(电话、邮件、网络等,至于具体的物理环境,根据个人特质去调整,比如阅读环境,我既可以是安静的、也可以是吵闹的,但如果是一个安静空间里偶尔发出点声音,就不行)。
*“不专注”也是一项能力,即快速切换的能力。
高级技能之记录:
*如果只能培养一个习惯,培养记录的习惯(柳比歇夫)。
*记录时间日志,了解时间去向(可借助工具)。
*培养正向习惯则记录收获(打钩不打叉),纠正错误习惯则全记录(打钩也打叉,但要关注到自己的进步)。
*挑选自己在意的维度进行记录,如记录需要改进的地方,记录和别人会面的时间地点内容,记录别人对自己的帮助,记录表扬别人的次数,记录理财等。
*记录可以观察自己,可以意识到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正向激励)。
高级技能之培养习惯注意事项:
*坚持记录。
*目标要具象化(比如“锻炼身体”可以变为“每天散步半小时”)。
*目标要正向化(我们无法定义“不做什么”,用一个有益习惯替换有害行为)。
*习惯坚持的并不是结果,而是正确的过程—-分解的动作(比如奥德赛要水手用蜡塞住耳朵、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并要求水手不松绑避免了被海妖吃掉)。
*坚持不下去很可能是设定的路径不适合,并不是自己有问题(跑步—游泳—健身操女士)。
*培养习惯正需要概率思维,不计较一天两天的得失,要把自己的情况放在更长的周期内去观察,一般60%以上可认为已形成习惯。21天养成一个习惯是无稽之谈。
*必须竭尽全力去控制影响坚持的六大要素,让它们按照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被确定下来。对它们的掌控越强,行为的发生概率也就越大。
*习惯培养的过程不是简单地线性重复,而是在有机地变化,需要不断地自我调整,环境变了人不变,肯定会被淘汰。
高级技能之培养习惯六要素:
*确定时间(“有空”是个假想的状态;安排时间段而不是具体的点)。
*确定地点(时间地点一旦确定后续就不操心了)。
*购置有趣、方便的物品(购置物品的原则是增加趣味和便捷度,而不是“顶级”“昂贵”和“流行”)。
*选择环境(可以主动地选择环境,也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它)。
*调节身心状态(行为的主体是我们自己,我们的状态会直接影响行为的发生,应该把那些比较困难的行为安排在自己积极的状态下)。
*认识到他人的影响(诱惑者、观众、导师、同伴、监督者)。
以上。
阅读日期:20220424-0425
阅读介质:电子书
阅读来源:微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