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可乐

浩瀚宇宙,我不过一粒微尘。

一条信息引发的风波

导语:我晓得领导是为我好,愤怒过后,依然要沉下心来仔细吸收其中的知识。

 

写在前面:之前一段时间,我的日记更新频率不高,其中有两个月忙于处理自己的情绪,接下来则更多是因为工作的缘故,但近一周,我并没有那么忙,懒才是主要因素。而低频率更新的背后是思考的懒惰,期间一些思绪的片刻没有被及时整理,导致心绪漂浮、偏离航向,甚至连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下降,很多时候并不能快速精准地表述自己的核心观点,话多且无用。对于我这样拥有一个脱缰的脑子的人来说,日记不仅是抒发的需要,也是整理和清空的必要,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找出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进而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聚焦,这一年半我的超速成长也是其效果的佐证。因此,保持高频更新是必须的。

以下为日记内容。

读书班之后,领导以“我特意不给你电子稿就是为了让你跟着行长的思路过一遍,以后可以自己写材料”为由,让我花了3+1个半天的时间完成了录音稿件的听写及整理。虽然交了差,但这件事怎么想都觉得诡异,毕竟电子稿并不是打断听写思路的存在,对我而言无非是少打一些字——根据输出结果,我听写了10000+字,整理稿也有6000余字。我不理解领导的做法,但身为一名合格的员工,我依然执行完成了布置的任务。

周三,也就是我完成任务后一天,午间吃饭时,领导突然来了一句“今天上午我看到一篇文章,我觉得你应该看看,特别是里面的第一个例子”,边说边腾出一只手来,转给了我一篇信息。我满怀期待地拿起手机,看到标题的瞬间脸色凝重(事实上我当下没有意识到,等领导又发话时,我才回过神来,当时自己的面色应该是相当不愉悦),标题赫然写着《累死你的不是工作,是工作方式(强烈推荐)》。或许是见我面色不佳,领导还补了一句“当然我不是说你,但我觉得里面一些东西你也可以借鉴”。这句话显然于事无补,联想到近两个月我的各种加班以及期间他偶尔赶我回家,这条信息在我看来,就是对我工作的指责,以及或多或少隐含着一些“你加班就是你效率低”的讽刺。我晓得他更多的用意是希望我可以有所进步,可身为一个具有丰富情感、高度感知的人,我率先捕捉的就是负面和危险的信号,而那些指责和讽刺,彻底激怒了我。

幸好我有个不错的习惯,即无论我对某件事物的感受如何,在面对他人、尤其是领导这类资源阶层均高于我的人群时,我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表露出相当的热情/好奇等,引导对方讲述更多,进而获得对方真正的用意。我打开了那条信息,查看了其中的内容,是类似于“要事第一”“关注结果而非过程”“要用偷懒提高效率”等内容,以我平日里对工作方式方法的关注度,这些都是许久以前看过的了——我不仅知道,还已经用于实践,或者说,在我可控的范围内,我几乎已经将所学发挥到了某种极致,剩下的,更多在于领导的管理方式本身。我曾经试图在一项具体工作上非常委婉地提出建议,被他察觉,并以“每个管理者都有自己的风格”让我此后都不再开口。在这样的背景下,自己的加班还成为了直属管理者质疑的点,我的愤怒可想而知。

我耐心看完了信息,表示平日里自己很多时候处于应激式工作,的确在思考方面做得还不够,也很困扰。领导说,他觉得我工作十分努力,但(“但”字之后才是重点)我做的似乎总也不是他关注的、想要的,这方面是需要改善的,“不然这会导致在工作配合上出现问题。”我有点诧异,毕竟身为下属,我一向将自己定位为领导决策的执行者,不敢自认是配合领导工作的同行者,但既然他如此认为,之后我自然会加以调整。关于“如何明白任务背后的目的”,领导表示,要在任务下达的时候就问清楚,我无言以对。想来他比我更清楚很多工作并不能追根究底,又补了一句“当然还有很多要凭工作经验。”工作经验,很好,但当你面对一个时刻在变化、时刻在颠覆的上司,这项工作难度简直就是通关级别。

鉴于这个问题在我们部门存在共性,我建议领导可以全部门分享一下,领导表示认可。随后在周五的部门会议上,他认真地分享了这篇信息内的三大观点,还转发到了部门工作群里(我就随便说说,这个方式也太不讲究了吧)。效果当然不如所期,向来吊儿郎当的员工自然不会听进去,而我和S老师那样兢兢业业的员工,第一反应都会是愤怒。会议现场,我甚至瞄到了S老师转过头把白眼翻出天际。当天下班前半小时,领导让我把团委一项工作完成并报送省分行,于是我十分被迫地加了个班——喏,这种加班,可不要再来指责我。我与同样在加班的S老师进行了一个小交流,果不其然,S老师也被这条信息激怒,表示下周将同领导摊牌,要求将自己身上的工作分摊出去——怎么,难道我是没事情喜欢加班吗?我则告诉S老师,自己立下了“如无必要,绝不比领导晚下班”的目标,而工作时间少了,可以倒逼自己寻找更优的工作方法来提升质效,当然,势必有些事做不了,有些事质量会下降。如果领导就某项工作表示不满,说明该项工作是不可下调的核心工作,那么就维持原样甚至更高标准;如果领导毫无察觉,那就说明原来我的执行水准过高,可以适当舍弃或下调。

这一决定,我是认真的。虽然看上去或多或少有些赌气的成分,但我冷静后又重新审视了一遍自己的决定,没有问题。就如同领导所说,他最乐意见到的,自然是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如果努力也能较好完成,他会希望改进,而他最不乐意的,自然是员工在那边吭哧吭哧,拿出来的还都不是他想看到的。虽然他曾经说过“都说工作负荷重,但我看很多人也是下班了就走人的呀”,但从他日常的表现来看,真心不以加班来衡量员工付出,而更关注结果,从他三番两次赶我下班可见一斑。

至于那条信息,回过头看,的确是值得分享,将主要观点记录如下:

有一个现象:有一些人,十分有意愿学习,非常努力,智商情商也都正常,然而工作产出却非常低,甚至不如很多资质低于他们的人。

这些人与产出高的人相比,无一例外存在三个问题:

1.只关注任务,不关注目标。

此处有个例子,即老板一小时后飞机落地,下来之后需要给重要客户做一个汇报,需要一个PPT。因为错估时间,PPT草草做完,但其中缺乏一些数据,那么该做什么?

低效人士的做法是,疯狂地找数据,最后可能数据有了,然而PPT没有来得及昨晚,或者质量不高。

一般人的做法是,找人帮自己一起找数据。

而最高效的那些人,会根据老板此次汇报的目的,判断这些数据在其中的作用大小,如果作用不大,那么就把时间花在完善重要页数、而不是找数据上,如果很关键,那么就找其他人帮忙,或者找一些替代数据。

其本质就是任务导向与目标导向的差距。没有结果驱动的思维,死守工作任务,就是出工不出活儿。

2.应激式工作,而非统筹式工作。

简单来说,就是在第一条的基础上上,将工作排序,统筹推进。建议有三:有计划地工作,形成自己固定的时间习惯,及时记录、每天总结。

3.几乎从不“偷懒”。

懒是第一生产力。

而那篇信息里,也提到了很多人无法做到的原因是受限,第一是工作环境受限,有的工作,就只需要完成任务,至于任务背后的目标,不需要知道(事实上,很多岗位都是如此。我自问,如果我是管理者,除了某些我有心培养的人,大多数员工,我只需要他们执行完成,至于背后的战略框架,我没那么多时间去解释)。第二,没有资深的人辅导。很庆幸,我遇到了两个十分聪明优秀的管理者,且愿意给予指导。第三,思维方式固化。即过去处于应激式工作的人,需要突破自我来实现思维方式转换。

客观而言,我自己就处于这一阶段。曾经我是十分有创造力的人,但因为受限于岗位,以及彼时领导的要求更多是任务导向,我有意压制了自己的创造力,让自己成为一台执行机器,告诉我的,我会牢记,不提起的,绝不多问(不得不说,小秘书在这点上比我好很多,凡是她不明白的,都会直接问领导,当然这一点我持辩证态度,因为办公室这个部门、秘书这个岗位,多言比寡言风险大得多,毕竟风水轮流转,若是我这样的管理风格,自然是该告诉你的自然会说,不知道的就是不想让你知道,问多了,烦)。但近来领导风格有所转化,好在当时内心还是保持了原有的小火种,看来,这团火,到了可以燃烧的时候了。

综上,还是该跨过自己的初始愤怒,去体会领导的良苦用心,提高工作配合度。以及,既然我已经察觉到领导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些过往的方式也不再适用于今时今日,那么是该系统梳理下与领导的相处方式了,重新打造好自己的品牌标签。

只是,在我看来时常反复的领导,背后必然有一套行事逻辑,或许正是因为没有摸准,才会觉得无迹可寻。在这方面,该花更多的功夫。

以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