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可乐

浩瀚宇宙,我不过一粒微尘。

初难后易的一本书——《跃迁》书评

之所以选这本书,是因为有一阵部门大主任天天在朋友圈发布微信读书的分享,于是我也下载了一个,注册后可领取三本书,供挑选的不多,看着这本书名有趣(其实是没看懂什么意思),就选了这一本。

阅读过程算是十分痛苦。我不晓得那些打很高的分数的人说“看得酣畅淋漓”“通俗易懂”是不是真的,我自认不是一个阅读理解能力差劲的人,并且这也不该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是在第一遍看过去的时候,的确可以用“磕磕绊绊”来形容。以至于当我终于看完最后一部分的时候,也认为自己大约只看懂了一半左右,就是典型的“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是连起来是什么意思”的体验。

这种阅读过程中的艰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超出了我的认知。之所以能够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书中的部分内容,是我前几年已经领悟到、并付诸实践的,结果也的确和作者所说一致。那些难懂的部分,有些是我目前已经开始察觉但还未实践的、有些是根本没想到的,要超越现有的认知去理解一些事物,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和一些人所评论的那样,这本书通篇都是“大道理”,并没有什么全新的理论,无论是其中所说的幂律分布还是头部效应,都是前人早已提出、大众也早已知晓的东西。但我依然觉得这本书可贵,是因为作者较好地去融合了这些知识,并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加以实践,反过来又修正了一些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并变成了这些“大道理”来讲给读者听,就好像长辈传授给小辈自己的人生经验。但这本身已经对原始的知识进行了加工,其中最可贵的是作者用了自己的不可逆的时间去帮我们实践了一遍,虽然不能保证可以移植到每个人身上,但或多或少可以给出一些启示,并引发更多的思考。至于期待通过一本书就真的实现人生的“跃迁”的人,我只能说,想太多。

我看的版本后面还有一个“干货版”,很简明地将每章小结整理了起来,手机屏幕上也不到20屏的事儿,这一遍,看得清晰了些。看到干货版的时候,前面的内容也被自然唤起,很多小工具很有应用意义,看完书转身就可以实践一下。对于书中的内容都很熟悉的人来说,如果也无心去看作者实践某理论的故事,那么这本书看个目录也就够了。虽然作者将理论按照自己的逻辑梳理成了5部分内容,但其实理论之间的联系并不强,串起来的线也不够清晰,因此,个人建议还是将其作为理论散点来阅读,主要用于启发自己的思维,不适合作为系统学习的材料

以下简单记录下在阅读过程中对我有所启发、或在以往过程中已经实践过觉得可行的点:

01 幂律分布和头部效应

大名鼎鼎到无法忽视。幂律分布这个词可能不太熟悉,但是“二八法则”你一定知道,差不多意思。至于头部效应,其实是基于幂律分布来的,既然好的都在小部分,那就要去做那小部分的事,可是如何发现、如何去做,需要自行解决。作者在书里举了一个老师的例子,说聪明的老师懂得利用二八法则,先投入20%的时间,把“专业知识”提升到80%,然后开始研究课程设置板块,同样不求百分之百,快速达到80分,如此复制,用单项投入100分的精力,在5个分项里分别拿到80分,成为一名400分的老师。基于此,作者指出,与其用100%的精力学习一个领域的100%,不如用80%的精力学习每个领域20%的精华。这与后面的“专注是高手的护城河”看上去似乎相悖,但我也承认,在现在跨界应用广、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多领域知识的80%或许是比单领域的100%实用。或许,能够判断何时该跨界、何时该专注,才是未来的竞争关键所在。

02 外包大脑

这个部分很有意思,简直是我这样健忘的人士的完美借口。从小我就很讨厌死记硬背(实际上是因为记性不好背不下来),进入了网络时代后,但凡有点什么事情,我都选择掏出手机百度一下。很多时候,在我的脑中仅仅是“知道该去哪里找到什么”,而不是记住“什么是什么”。就个人而言,这种模式既解放大脑,又扩散思维(的确感觉思维更活跃了),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在一个信号不好的地方,或者无法调用网络的场景(例如考试),就有很大的弊端,因此,大脑中的必要“内存”还是要有的。我的内存,大概仅限于储存“常识”,所幸到目前为止,还够用。

03 功利学习法

作者在书中提出,看一本书,就是要解决一个问题。我记得之前在Z乎上看到过一个问题,大意是看过很多书,但是都忘了,读书的意义在哪里。当时我写了一篇日记,阐述了自己对于读书的看法,认为如果将读书作为学习的路径,看过就忘说明没学好,但是大多数人仅仅只是将读书作为娱乐,那么追求记住就没有必要了,“读书”只是一种行为,本身并没有高尚低劣之分。作者在书中认为,读书分为认知性阅读、知识性阅读、娱乐性阅读,而每一种阅读都该有目的性,例如前两种阅读是为了提升认知、获取信息,最后一种则是为了放松身心。这一读书理念甚得我心,或许是因为一直以来自己都是这么做的吧。但是作者也提出,要将学到的知识变成知识晶体,只有真正能将知识运用来解决问题,才算是成为了自己的知识晶体。而如何选择读书,作者也给出了“提问”的建议。先提出一个问题(例如,如何提升工作效率),然后再去寻找相应的书籍(例如《小强升职记》《番茄工作法》等),阅读起来会更有针对性。所谓的“功利”,在我看来是能够尽快将学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加以实践运用,进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在未来解决更多的问题,这也能够形成学习的正向循环。反之则是作者提出的“认知流浪”,大约就类似于刷论坛,学习了冷门的知识,却和自己的生活不直接产生关联,作为保持思想弹性的练习或休闲,很有效,但是如果占用了工作时间,就是“低价值”的。

04 知识IPO

算是读书的延伸,是作者自己对于知识处理的一个流程。I:输入问题(Input a question),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P: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O:输出产品(Output),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作者认为,问题的自我进化也是个体的成长,整个过程以解决问题为最高标准。基于IPO,作者还提出,很多人害怕分享,这实际上阻断了个人提升的可能,因为分享能够带回来更多的问题,可以重新进入IPO环节,进而产生更多的知识输出。基于此,作者建议大家积极分享知识,且要寻找到更原始的信息源头。

05 回路

其实就是循环,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四个正向回路和四个反向回路,有点意思,也是我觉得书中可以直接拿来用的知识,建议看看,对照自己的生活,当发现自己有陷入反向回路的趋势时,及时纠正,有助于维持平衡健康的生活工作状态。

06 系统

我个人认为全书最难理解的部分,可能是因为这是作者自己编造的概念,也可能是我认知层级不够,不能理解“系统”的精妙。作者给出的定义是,系统由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比元素更重要,并认为只要不改变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功能,即使替换所有的元素,系统也会保持不变,或缓慢变化。因此,系统最重要的是关系,最重要的是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一个人看问题有见地,无非两个方向——看得远和看得透。看得远是能看到事物发展的脉络,找到过去和现在的关系,找得到“回路”;看得透则是能够理解事情背后的真正规律,看到事情背后的“层级”。以上,是我不能理解的部分,甚至来回看了几遍,还是觉得——每个字我都认识,但我不明白连起来是什么意思。或者说,我也许能够看懂,但是当前的我还无法立即在现实中去运用。先存着,或许再过几年,对这个问题会有更深的体会(就好比现在看《拆掉思维里的墙》,当初很多觉得醍醐灌顶一知半解的东西,现在都运用自如)。

07开放 专注 迟钝 有趣 简单 善良 可激怒

作者提出的内在修炼很有意思,认为看世界要开放而专注,看自己要迟钝而有趣,看人际要简单善良可激怒,并提出了极致的善良却可激怒,并给出了曾经的一个博弈模型,其中“初次善良 后期以牙还牙”的简单逻辑,在最终的博弈中总能胜出。我诧异地发现自己与其有着相同之处,却也有着区别。在很早的一篇自我剖析里,我曾提到自己会对新结识的人怀有善意,总是选择相信,直至对方欺骗我,那将会被我拉入黑名单,此后都不再信任。这里的前半部分逻辑,很符合“初次善良 后期以牙还牙”的模式,但是作者说的战无不胜的简单逻辑,之所以叫“以牙还牙”,是模拟小人的下一次行为,基于对手在上一轮回的行为,即第一轮无条件信任,第N轮遭遇欺骗,模拟小人则在第N+1轮选择不信任,可若对手在第N+2轮选择了合作,那么在第N+3轮,模拟小人会重新相信对方——这给我的启示是,或许不该因为曾经的一些小过节将某人永久拉入黑名单,而可以基于对方最近一次的交际中采取的行为,选择我对其的态度,这更符合一个成年人的宽容处世,于人于己都更轻松且有利。

08 生命之花

生命之花,又叫平衡轮,是一个能够帮助自己看到生活全貌、发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生涯教练工具,可以排入日程,让他们之间互相平衡、支持、启发。标准版的生命之花包含职业发展、财务状况、个人健康、娱乐休闲、家庭、朋友和重要他人、个人成长、自我实现。上半边是向外的、目标型的,下半部分更多是向内的、关系型的。头重脚轻会失衡,头轻脚重则会长成土豆,过于保守和安逸。这个方法很好,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当前的状态,及时反思和调整。

09 三件事

忘记了具体的提法,但是作者有说到每日给自己定三件最重要的事情,每天把这三件做好就很不容易了。在每个月的生命之花里,每一栏,也只写三件事(绝对不能超过五件),做好这三件就很不易。但有点相悖的是,在前部分“专注”的章节里,作者有说到,一次就做一件事,还举了一个试图兼顾跑步、读书、写作的人,最后没有完成其中的任何一项,而专注于其中一项的人,则比较容易坚持下来。后来想了下,或许是某个具体的阶段做一件事?放到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则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目标?但就个人而言,我并不认为一个人无法兼顾“健身”“读书”“写作”这三件事,毕竟,健身,或者说走路跑步等健康投资是一切的基础,身体是本钱嘛,而读书和写作完全是相辅相成的,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中间的思考过程则是自我提升和转化吸收的过程。不过,“三件事”这个概念不错,在忙乱的工作中,我很想试试,如果提高专注度,是否会获得更好的结果。


 

阅读日期:201802

 

阅读介质:电子(微信读书)

阅读来源:微信领书

 




评论

热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