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可乐

浩瀚宇宙,我不过一粒微尘。

高阶人士思维一瞥——《见识》书评

观书总感,这不是一本以“实用”为主旨的书籍,书中也没有说“应当”怎么做,作者仅仅是从自身出发,分享了涵盖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的零碎的思想,针对其中一些问题给出了一些建议,而采纳与否,由读者决定。有意思的是,作为一名在主流价值观中取得了成功的吴军,其所秉承的一些观点似乎并不是那么主流,其中一部分与我私下一些观点十分接近,而我深深认为,那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

与古典的书不同,古典还是将想法按照主题分了板块,每个板块也都精心编排过,更类似于一本教科书,而吴军的这本书,更类似于散文集,虽然有小标题区分,可内容还是想到哪说到哪,就像一位长者为后辈讲解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人生感悟,但长者很开明,只是讲述自己的故事和看法,并没有以“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态度要求后辈一定要如何如何。毕竟,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自己负责,过去的经验也并不一定适用于当下。

在书评中,不出意料地看到了诸如“一堆空话”“正确却无用”的评论。思维认知类的书籍很容易招致这样的评论,传授“道”的书总是比传授“术”的书显得空洞一些,但若是能沉下心去细细品味,并结合自身实际加以运用,效果是比单纯的“术”要高得多的。

值得一提的是,不知道是否是我的错觉,总觉得这本书中,有不少内容在古典的书中出现过,不知道彼此之间是否存在代笔的现象,抑或仅仅是因为英雄所见略同。

为了方便记忆,按照书中板块梳理下对我个人而言有启发的点。

命运(开篇):

与“人定胜天”“只要肯努力/拼搏就一定能获得成功”等当前图书市场上充斥的鸡血励志书不同,吴军认为,命和运共同决定了人的一生,其中,运气是随机的(尽管面对同一个运气时,准备好和不准备好会有不同的结果),而命取决于环境因素和人对自己未来走向的规划。听上去似乎主观能动性依然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在具体的表述中,可以感觉到作者对于命运有着敬畏之心,某种程度上更强调客观环境的影响,即便如此,也依然建议心中要有信念,做好自己主观范围内的事情,有点“尽人事,听天命”的意味。

这一点,我深表赞同。虽然和某乎上动不动月入过万过十万的精英人群没法比,但在能见到的同龄人圈层中,我似乎是“还不错”的那一个,很多人都觉得这是我努力的成果,但天晓得其实关键的转折点运气占据了主导作用。至今,我依然认为运气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躺着坐等运气降临,努力还是需要的,只是要正视“努力并不一定有回报”的事实,否则长期未达预期,可能会起到怨天尤人的反效果。最要不得的,就是成功了都是自己厉害,失败了就是社会的锅这种心态。

幸福和目的(第一章):

印象较深的就是搞清楚自己的目的。记得同事间闲聊时,我说自己是一个很注重生活的人,同事们表示很惊讶,他们眼中我简直就是一个“工作狂”。彼时因为初到新部门,对于手头工作十分不熟悉,而我又需要扎稳根基,因此加班不少。但同事们只看到了我的表象,不晓得我背后的真正目的。我的人生目的向来很明确,就是过好这场体验,而体验需要物质支撑,作为一名工薪阶级,从本职工作入手是获得更高报酬的可靠路径(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都是如此)。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我向来有着很明确的取舍原则,不愿意为了工作牺牲生活——毕竟,工作是我为了获得更好生活的工具。

作者提出了类似观点,他以本人举例,表示很注重自己生命里有限的时间,会妥善安排生活项目,拒绝一些临时冒出来的非关键工作,守护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觉得人生中更重要的事情,例如陪伴家人。那类“拿命换钱,再拿钱换命”的人,临了还不知道自己走这一遭的意义何在,我觉得就是没有搞清楚工具和目的之间的区别,错把路径当目的。

这一章作者还提到了原生家庭的内容,提出了配偶>子女>父母的顺序,估计与当前大多数人的观点都冲突。我始终觉得这才是真正合理的排位——配偶是陪伴时间最长、相互平等、共同成长的人,子女只在幼年期需要较多的关爱和照顾,父母相对来说是最为成熟的人,我们做的更多的是“补漏”,助其安度晚年。

人生减法(第二章):

道理其实很简单,只是基于人性的贪婪,很多人都做不到。这里我又想举减肥的例子,减肥基本原则就是“管住嘴迈开腿”,这一道理人人皆知,但减肥成功的人寥寥无几(仅指有减肥意愿的人,毕竟价值观是多元化的,我本人也并不认为瘦就是正义)。极简之后,从家中物品到人生取舍都在做减法,一年多下来,的确受益匪浅——尽管猫猫认为这纯粹是因为我脑容量有限,只能将精力集中于少数的几件事情上才能做好。

在事物的取舍上,作者提出了芝麻和西瓜的概念,呼吁人们要多捡西瓜,并指出虽然“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是孩童也听过的道理,但现实中人们依然不断犯错,如“为了拿免费的东西而打破头”“为了省1元出租车钱,在路上多走10分钟”“为了抢几元钱的红包,隔三五分钟就看微信”“为了挣几百元的外快,上班时间偷偷干私活”等。看到这些例子时,我的心里有些发虚,对比一下,发现自己平时也没少做“捡芝麻丢西瓜”的事儿。今后要时时问一下自己“这对实现我的目标有帮助吗”,尽量减少捡芝麻。

见识(第三章):

在这一章作者提出,活得诸事不顺的人大多缺乏见识、缺乏爱以及缺乏规矩。没有钱,今后可以挣,可缺乏这三样,后天很难弥补改正。庆幸的是,这三项并不完全与物质条件正相关(尤其是爱和规矩),贫穷不会也不该成为孩子未来没有机会的借口。

这一章,作者还聊了聊阅读的意义,认为阅读可以令人在冷酷无情的科技时代得以喘息,并能够重启大脑深入思考的功能。对于选书,作者表示自己不会带着极强的功利心去挑书,而是会随便看看,遇到哪本就是哪本,这一方面与古典的做法不同,古典认为需要带着问题去挑书看书。而我,介于两者之间,有时会有极强的目的性,有时则完全听从内心。尽管挑书方式相差甚远,但两人都认为阅读对于个人的精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大家智慧(第四章):

这一章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货是通过作者推介了解到了庄子,才晓得之前我十分喜爱的一段话就是出自庄子的《逍遥游》(文末有摘录)。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庄子就和孔子、老子、孟子一样迂腐不堪(事实上作为一个历史不好的人,我并不是很清楚这些子们究竟做了什么、持怎样的观点),很是不屑,也没有了解过他们各自的论述。没想到,庄子居然是个十分具有未来视角和大格局的人,如果穿越真的存在,或许他是穿越过去的吧。下阶段我会找找庄子的书来看一看,

作者也提到了经营管理的三个智慧,一是把产品做成牙刷(培育用户习惯),二是从本质中寻找商业模式,三是薪尽火传。尤其最后一点,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现实历史提出企业(或部门)终究会倒闭,要紧的是在此之前发现新的商机并探索出来,并转移重心。

关于销售也有两个很有意思的说法,销售的本质是把钱收回来,持续的生意则需要客户把买的东西用光。这两条在现实中可以有各种衍生应用,今后可以举实例分析一下。

这一部分,真想让我们总行的最高决策层看一下。

拒绝伪工作(第五章):

这部分的内容和当前较为流行的“拒绝无效努力”有点类似,核心观点就是工作要结果导向,不要强调工作时长,也不要强调功劳苦劳,而要以工作产出为衡量标准。作者也提出,一名优秀的员工,应该善于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并优先完成它们。这一点,我的部门大主任也曾多次提过,想来,当时他说出那番话时也是被我的愚钝逼得没办法而交底了吧:“我总不能对你说哪项工作其实是不重要的,你要学会自己去找出重要的工作,搞清楚轻重缓急,把重要的工作完成好,不要紧的就带带过。”

值得注意的是,评判重要与否的标准或者说层次应该要站到公司(至少是部门)层面,而非个人,“不完成这个我就会受领导批评”和“不完成这个部门季度指标将无法完成”完全不是一个世界。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大局观吧。

关于职场(第六章):

这一章里有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例如制定目标表并实时更新比对,最好还有同事们监督。这些具体的术我并不是十分感兴趣(尽管我也打算尝试目标表),倒是作者提出的常识、科技和艺术三个工作层次更有意思。作者认为,凡事做到50分,靠常识就够了,50分到90分靠技术,这也是人力可控的范围,而90分到100分靠艺术,而这个艺术很大程度上不是后天习得,因此不必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商业本质(第七章):

作者认为,商业的本质就是多花钱,而商家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这一核心来进行的。这一章有一个例子令我觉得很有借鉴意义,讲述的道理是经营管理中不要给选择。作者说,某单位HR做员工休假计划,本来打算制定两个目的地让员工选,来寻求作者意见,作者表示,如果有两个目的地,那么去了A地的员工会脑补B地比较好,反之去了B地的员工会脑补A地更好,最后导致单位花了钱员工还都不满意,建议只保留一个休假地点,不给员工选择的机会,会获得更高的满意度,而实际反馈的确如此。这一个例子简直解答了多年来我心中的困惑。我所在的部门兼有工会,每一次过年过节都会给员工不止一套方案,几年下来,选择越来越多,但员工不满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原来是“觉得没有选的另一个更好”的心理在作祟。

投资观(第八章):

具体的投资操作不赘述了,毕竟是本谈观点的书,在操作层面比较欠缺。作者提出的几个关于金钱的观点倒是值得铭记,第一个是,钱花出去才是自己的。身处因为社会保障尚不完善而导致高储蓄率的环境之中,花钱是需要勇气的,但的确,没有花出去的钱,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数字上,没有带来任何产出。第二个是,钱和任何东西,都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而不是带来麻烦。反例大概就是花大价钱买了一堆名牌,舍不得用,还得定期保养吧。

作者在讲投资误区的时候,有一条非常有意思,“哪怕我买的股票亏了钱,只要我不卖,就没有损失”,典型的鸵鸟心态。这个误区我也踩入过,到了今年2月才果断say goodbye。

说有用的话(第九章):

作者最后一章原本的标题是“好好说话”,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作者提出的“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一观点,指出要针对说话对象的需求去调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以确保对方接收到的信息有用。同时,也要尽量克制试图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更多的内容的冲动,毕竟演讲的重点不是讲完,而是让听众更好地理解。

作者提供了一次演讲的模板,并介绍该次演讲全程不过10分钟,但已经把要表述的都表述清楚了。我不晓得他演讲的具体内容,但是从PPT的布局来看,的确逻辑清晰条理通顺,摘要如下:第一张PPT,我们是谁,过去几年做了什么;第二张PPT,我们提供什么;第三张PPT,我们投资的哲学;第四张PPT,我们对项目的看法;第五张PPT,我们对所谓趋势的看法。

 

这本书是继古典的四本书之后紧接着的一本,阅读的过程中有很多地方给了我启发,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还需要时常温习——此类思维的书和电影小说不一样,“体验”不是其主要诉求,是汲取有用的部分并加以实践,因此,“看完了”并不意味着结束,还需要时不时翻一翻。由于此次我是从新华书店借阅的,因此没有纸质书留存也没有电子版,虽然个人觉得要紧的地方都拍了照片,但终究翻阅不便,如有必要会再购入纸质。

最后,将我之前喜欢的那段话黏贴如下: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阅读日期:201803

 

阅读介质:纸质

阅读来源:新华书店借阅(图书馆项目)

 



评论

热度(4)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