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可乐

浩瀚宇宙,我不过一粒微尘。

可以粗略了解心理诊疗的通俗读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书评

作为一个心理学业余爱好者,频频看到这本书刷屏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了,途中还有去实体书店时看到过,但出于一种有点儿像自以为是的轻蔑心理,加上实在不喜欢动物主角(因此至今没看《动物农场》这本小册子),从来没有打开过,直到近期测试阅读器,才在某个早上花了一个半小时扫完了这本书。

对于有心理学基础知识的人来说,这本书非常浅,而对于前期没有接触过心理学的人来说,算是一本可读性较强的入门级读物,可以帮助大致了解心理诊疗的流程。在这本书中,蛤蟆先生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于是找到了心理诊疗师苍鹭进行咨询,作者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下了十次诊疗的过程,帮助蛤蟆从“儿童自我状态”切换到了“成人自我状态”,并在成人状态下自我接纳、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剧透开始】

简单梳理下心理咨询的经过吧:

1.明确前提和基础(“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

2.引导蛤蟆自我描述(让蛤蟆用1-10分中的一个数字表述自己的感受),并引导蛤蟆观察自身,记录下对应时间以及自身感受,成为自身的“观察者”。

3.向蛤蟆介绍“儿童自我状态”及其具体内容,告诉蛤蟆童年对于当前状态的影响。让蛤蟆回忆童年,在下次咨询时将就童年展开。

4.一起回忆蛤蟆的童年,温柔无声给予蛤蟆支持,没有任何抨击、否定与嘲笑,蛤蟆在诉说和得到理解的过程中舒缓了情绪。指出了蛤蟆无声的愤怒。

5.就蛤蟆无声的愤怒进行阐述,明确其是一种发泄愤怒的特殊路径。

6.就獾对蛤蟆的行为,向蛤蟆阐述了“父母自我状态”,探讨蛤蟆为何在不平等的关系中始终压抑愤怒,得出了蛤蟆在自我惩罚的结论。

7.阐述了“成人自我状态”以及该状态下才能真正成长的理论,“都是自己选择”的言论引发了蛤蟆的强烈抵触,蛤蟆提出要聊一聊自己的历程。

8.与蛤蟆一起探讨原生家庭,帮助蛤蟆客观看待过往事件之间的关联,蛤蟆在梳理中释怀,放下了自我谴责。

9.提出人生坐标、自证预言的概念,并且引导蛤蟆参与了“你好/不好,我好/不好”的心理游戏。

10.详细阐述了心理游戏中各个场景,蛤蟆在其中爆发了最激烈的一次冲突,质疑苍鹭高高在上、永远正确的姿态。

11.指出蛤蟆前一次的爆发是将苍鹭代入了“父亲”的角色而进行的反抗,这意味着蛤蟆完成了成人自我心理的建立。而在复盘的过程中,(我个人觉得)也无形中改变了他与苍鹭之间的关系(从咨询者、被咨询者变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剧透结束】

不得不说,在前四次的咨询描述中,我一度无聊得想要弃书——太浅显了,而对于并没有什么童年创伤的人来说,也很难在这本书中获得“治愈”的感觉。可看到后面几次咨询时,蛤蟆与咨询师苍鹭之间的关系开始脱离最初的关系,蛤蟆将其代入了自己过往生命中的角色,并开始有情绪起伏,我就开始陷入了——是的,这个过程何尝不像是我与主任之间。现实中的端午绝交令让我更是懵在原地,缓和了近一年才回过神来,可面上的云淡风轻不过是将这根刺深深埋入了心底。蛤蟆与自我的和解过程,某种程度上也像这一年来我走过的心路历程——喏,可能对于心理咨询科普类的书籍而言,有过类似经历是获得共鸣的先决条件吧。

有的人表示无感,或许正是因为一路走来都很幸福,而那么多的人都表示“被治愈”,又何尝表示因为自己在现实中已经经历过呢?

当然,这本书更偏向科普,书中的蛤蟆也是典型的具有较好配合治疗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角色,不得不承认,现实中的心理诊疗绝非这么顺畅和简单,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前期因为信任、中期因为抵触、后期因为依恋等原因,可能长达数年都无法取得有效进展——正如蛤蟆第一课中苍鹭就强调的,“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

而书中的苍鹭最后与蛤蟆之间其实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虽然作者着墨不多,也可能是我过于敏感,总觉得苍鹭与蛤蟆之间已经不止诊疗师与咨询者之间的关系,更偏向“亦师亦友”的关系——而这在真正的心理诊疗中算是某种禁忌。咨询者应当借助自身的内心力量来获得疗愈,而不是将希望转移至心理诊疗师身上,这只是面上的“好转”,自身依然未获得面对现实的力量。

总体而言,对于心理咨询感到好奇的小伙伴可看一看,有心理创伤的人或许可以获得慰藉,而在现实中已经走过至暗时刻的人,大约会被触动、并回忆起那段从谷底攀爬的艰辛岁月。

不同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想要的吧。闲暇时花费一个多小时看看,也不错。而已有丰富阅读计划的人,不读也没关系,不会错失什么。

某种程度上,觉得本书无聊透顶的人,不失为幸福的人。

以上。

 

P.S.阅读过程中,蛤蟆回忆自己童年时提到自己扮演过某校园舞台剧的女一号,那时我恍惚了一下,以为蛤蟆是女士,是自己先入为主以为是男性,直到后来再翻到书名才发现确实是男性——所以算是个BUG吗哈哈,还是说小时候反串出演角色呀(书中并没有交代)。


阅读日期:20210921

阅读介质:电子书

阅读来源:微信读书

 

【书摘】

50个笔记

第三章 初见咨询师

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

第五章 成长的寓言

在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人们进入儿童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与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

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第六章 探索童年

他开始为自己的愤怒感到内疚!因为在内心深处,他知道自己对父母是极度愤怒的,这一点可能他连苍鹭都不会告诉。

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

第七章 愤怒的表现

蛤蟆意识到那时在獾面前的忏悔只是表象,其实他是在防御獾对他的攻击。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你得学习如何不带攻击性地发火。”

用缓和的方式来释放愤怒,让别人几乎觉察不到,这样就不会让任何人不安。

撒泼正是表达愤怒的一种幼稚的方式。

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

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第九章 秘密协议

困惑是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这说明固有知识的局限开始被打破了。你要直面新的信息,这些新的信息会挑战你现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由此产生的焦虑是让你改变的动力,很可能也会开启你的创造力。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第十一章 蛤蟆先生的选择

“‘成人自我状态[插图]’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别人或许会影响或说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

以往的经历教会我们在相似情境下不经大脑就能自动做出反应,可以说,就像实验里的狗一样,我们无法避免这种反应。

选择就是: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

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第十三章 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

将自己的经历告诉别人,而不会因此被嘲笑或排斥,是多么大的慰藉

在叙述中,蛤蟆有机会全面回顾他的人生。他开始意识到,某些人、某些事件,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怎样影响着他。他看到自己倾向于怎样行事,也看到一个事件是怎样引发另一个事件。

他渐渐获得了一种能力,让他在回忆时不再谴责自己。他能找到事件之间的联系,能客观地去看,而不再感到内疚。慢慢地,他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会以那样的方式发生,以及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换句话说,蛤蟆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从中学习领悟。

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每个人的早年经历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必然后果”

第十四章 赢了游戏输了自己

写上“我不好;你好

有些人会竭尽所能地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

“蛤蟆,你认为一个觉得自己‘不好’的人最极端的行为会是什么?”

“我猜是,自杀?”

“我好;你不好”

他们会证明别人根本上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

“一个处在‘我好;你不好’坐标的人,你觉得他最极端的行为会是什么?”

“我猜,是谋杀。”

关于这类人的心理状态,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他们从来不会抑郁。

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第十五章 最后一次面谈

他内心世界的改善,似乎在逐步恢复的社交生活上反映了出来

苍鹭的面谈让他反思,让他明白要继续成长和完善就得有目标,而要实现目标就必须好好工作。

可我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是那么消沉,那段记忆会永远留在那儿,或许就是对我的提醒,告诉我,滑落到生活边缘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我好;你也好’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

它非常接近于人本主义的信条:信自己,信他人,而不一定非要信神或超自然

我不知道是不是你有意为之,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们的关系像父母和孩子。我常常想依赖你,也总希望能从你口中听到一些睿智的话,能给我答案。

“你当然教了我很多,对我非常有帮助,但你从没给过我答案。现在我明白了,你其实总在引导我回答自己的问题,引导我进入‘成人状态’。”

你正面对抗我,意味着你情感的钟摆从依赖的一头甩到了对我发怒排斥的另一头。其实,你是在反抗你对我的依赖。

无论何时,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这就是真正在实践中学习。自出生开始,我们便是以这种方式学习任何一种重要的东西。

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在咨询中,学习一直是个双向的过程,只是彼此学到的东西不同





评论

热度(9)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