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可乐

浩瀚宇宙,我不过一粒微尘。

的确算得上是“拆墙”——《拆除思维里的墙》书评

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上大学,作者也还没有名气(至少不像现在这么有名气),我也单纯是被书的封面吸引,才翻开了这本书。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读完,回头就在网上下了单。

那时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天哪,这样也可以”,书里当时看来离经叛道的说法,在生活中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即便当时的我将信将疑,但的确有种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觉。若干年后,我已经不记得当时书中的内容(果然要实践啊,不然难免落入看过就忘的魔咒),但是那种震撼感依然还在。

此次重读,是因为看了《跃迁》,于是想把古典的书短期内集中过一遍。从这两本书也能看到作者的进步,最近的那本书我尚有看不懂的部分,回过头看这本《拆》,却是驾轻就熟。这些年来,作者也在不断进步,思维模式也更加系统,尽管当前的表述依然有些零碎,但《跃迁》比起《拆》来,还是更加规整了。这本书,更加适合学生看,或者初次接触心智模式的人,比较基础,也易懂。

正如之前所说,一些现在看来已经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六七年前,还是很前沿的。例如,不买房。作者在第一部分关于安全感的表述在当时很反主流,他提出,安全感是自己获取的,而不是靠外部给予的,房子给不了、钱也给不了。而且高额的房价也很容易将一名刚入社会的青年给扼杀。在买房就是天经地义的年代里,这样的提法是特别的,时至今日依然不算主流。虽然评论里有人反驳,声称当年听了作者的话真没有买房子的人,如今该后悔成什么样子——那么,再过十年呢?二十年呢?在现在的大背景下,如果家庭有条件,我个人并不认为买房子是不好的事情,但是如果条件有限,与其一毕业就掏空家底还背上沉重的房贷,那么我建议,不妨考虑下不买房的那条路,考虑给自己几年时间,去尝试下生命的多样性。

另一个记忆深刻的是作者讲述的一个爱情故事,在我看来简直就是“恐怖”爱情故事。大意就是大学时,为了留住他在身边,她献出了她的第一次。毕业了,为了留住这个爱的人,她与他结婚了。几年后,为了让这个人回心转意,她为他生了一个孩子。再过了几年,当婚姻和孩子还是留不住这个人,她自杀了。令我觉得恐怖的是,这样的故事版本,至今还在大规模上演,甚至近在咫尺

由此,作者提出了人们对于恐惧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恐惧事情本身,第二个恐惧是害怕失去背后的价值,而真正的恐惧,是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个失去。而消除恐惧最有效的一招,就是找到自己的恐惧底线,然后去面对它

此外,这个故事还涉及到心智模式。作者提出,人们真的会变成自己觉得“应该成为”的人,心智模式对人的改变十分之大。具体什么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在当今的网络上已经有十分详细的介绍,就不具体记录了。对当前的信息社会来说,作者当年提出的很多理念已经不再新鲜,或许这也是此类书籍的一个短板——信息前沿,更新太快(所以此类书籍要尽快看,也要挑选着看)。相对而言,作者的新书里提炼出的浓度更高的知识晶体,被替换的周期将更长,且自身也可以多次迭代升级。

最后,用作者对心智模式的一段话用来作为这篇书评的结尾:在今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与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到些什么,如何思考自己最终成为怎么样的人。

 

阅读日期:201802

 

阅读介质:电子(kindle APP)

阅读来源:微信推书

 




评论

热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