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可乐

浩瀚宇宙,我不过一粒微尘。

水上巴士联想到营销

 

十一假期,当地市政府推出了水上巴士预约体验项目。

十一呢想都不用想,是万万约不到的。

某天早起散步,突然发现10月11日早上7点的还有空位,一个激动就约了,从家门口到革命纪念馆的单行。可惜返程也只有7点的了,我犹豫了下还是预定了,想着大不了走回家(走路的汉子英勇威猛)。

上船还算顺利。工作人员告诉我需要口罩,因为平时极少乘坐公共交通,近期的商场、超市也不再要求佩戴口罩,我还真忘了,眼看开船时间就要到了,我问工作人员是否可以为我提供一个口罩。

可能是我有点萌(?),他们很热心地为我翻出了最后一个口罩,让我顺利上了船。

到达目的地后,真正的考验来了。我询问终点码头的工作人员,我要折返原点,是否依然是同一艘船,以及需要怎样的流程。工作人员让我出示预约码,查看时间后说“哎呀你怎么是7点的时间呀”“我也不晓得呀,那我还能不能回去呀”“环线的话肯定是加不进的,你这个嘛……”然后我们天南地北开始漫天胡侃,我顺带搜集了以下信息:

(1)水上巴士免费到什么时候?2020年12月31日。

(2)届时收费是怎样的标准?还没定,大约30-50元/人。

(3)你们是自愿过来帮忙的吗(身上有志愿者马甲)?我们是公交公司的员工,这不是体验线路一开,忙不过来嘛,单位领导就安排我们来。

期间,我还和其中一名工作人员聊到东北的暖气和南方的湿冷(别问为啥,问就是她是东北人、而我在大连上过六年学)。因为原定7点出发8点到达的巴士,7点半就到了,距离返程的船还有1个小时,工作人员告诉我,“哎呀你去周边逛逛吧”“可以吗?但我已经检录了呀,到时回来怎么登船呀”“你这套运动装我记得的,放心去吧,回来直接找我们就行。这边景色不错的,赶紧去看看。”

然后,我就优哉游哉逛了半个小时,然后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成为了第一个登船的人。

以上这段看起来很像吹嘘的经历,让我联想到了前不久听到的一件事,大约是老大发出的疑问,“连客户爱吃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做得好营销?”起因是食堂招待客户,询问业务部门客户喜欢什么菜式时,经常得到“不清楚”“不知道”的答案。

乍一看好像很不搭边,但其实是有关联的——我们总说客户要更高的收益、要更低的成本,如果大家毫无感情基础,那确实如此。可人是感情动物啊,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不理性的行为,那些说着“我不管我就是要争口气”然后做出一些明显有损利益事情的人,在我们身边也不少见,我们自己也应该做过不少类似的事情。

就如水上巴士,如果大家都冷冰冰公对公,那我得到的答复一定是“不行,你预约的时间段已经过了,不可以乘坐这艘船”。可我们聊得这么投机,有些标准就变得模糊了,“好像船也不是很满”“我不确定她是不是真的不小心点错了”“也没什么要紧的,就让她上去吧”。

有时,我会偏爱公对公的方式,比如对LXMM,因为公对公是损耗最小、也最容易说不的关系,话不投机就按照规则行事。但各个岗位、尤其是管理岗,都是有一定的自由度量权的,这并非有意为之,而是规章制度实在是不可能覆盖到日常事务的方方面面,很多东西需要人根据现实的情况衡量风险、作出判断。

而“关系”,在这种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

更多时候,“关系”的好坏,是那些不可量化的信息经过我们或许有感知或许无意识的加工后,得出的结论,“这个人可以信任”“这个人绝不能给他例外”。

营销也是如此,若是把产品一摆,“你要不要,不要走人”,那大多数客户扭头就走,“我有钱存哪儿不是存”。若是可以先听一听客户的诉求,“我家孩子上大学,我想让TA出国读研,还想先在国内置办一套房子”“我可以承受一定的风险,希望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利息少一点没关系,但我不希望有亏本的可能”,然后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作出适宜的推介,彼此之间的信任会愈来愈深。

可惜现在的考核要即期见效,人心也浮躁到最好立刻兑现,营销人员根本没有耐心去和客户做朋友,生怕“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恨不得能够杀鸡取卵用完即弃。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去做长远,愿意沉下心来耕耘,真的很难,要熬得过初期的不被认同,要熬得过中期的淘汰风险,最终才能迎来收获的季节。很难,但值得,不是吗?

以上。




评论

热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