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可乐

浩瀚宇宙,我不过一粒微尘。

不持有的幸福——《少即是多》书评

这是小咪送我的书。

在去年台风肆虐的时候。而我直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之后,才在5月2日的早上莫名失眠,起来把这本书看完了。

(以下部分来源于5月5日写给小咪的回信)

说来很是奇妙,虽然我从未看过这本书,甚至也没看过类似主题的书籍(买是买了许多,但都还没看呢),但这些观点,从2017年以后,好像逐渐在我的实践中显现,2019年岗位变换后,历经大半年的蜕变,则有了更深的体会。已经在做的(虽然有些做得还不够好)一些观点分享下哈:“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P80)”“比起短视的加薪,更应重视个人品牌的积累(P86)”“提高工作效率,改变‘重量不重质’的习惯(P106)”“做不依赖任何平台,靠实力说话的人(P75)”“与其追求职位的提升,不如追求自由(P66)”“不被常识束缚,感受幸福需要自由(P33)”等。

阅读过程中,还惊喜地发现了许多想过的、但还未实践的观点,譬如“与其决定想做什么,不如决定不做什么(P126)”“改变每天既定的生活模式,享受变化(P113)”“不必在意小世界对你的看法,应追求更广阔大环境对你的评价(P137)”“在方便快捷的时代,刻意追求一些‘不便’(P100)”等等。

我和小咪初识时正,是我刚面临转变的时期,太多的困惑和迷惘接踵而来。后来的几个月里,我一度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了,但多么幸运,我坚持了下来,回看过去的几个月,已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心境。

就之前小咪赠书时同我分享的“新幸福的十个条件”,我也写一写自己的感悟吧。

1.享受工作。我想,在很多人的眼中,我都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无论是工作时长,还是我对工作的态度。说“工作”是爱好或许是很多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况且坦白来说,我一点儿也不喜欢工作,但凡完成当天必须完成的事项后,我一秒都不会多停留。但换个角度来说,我也确实“喜欢”工作。这或许得益于我的一项技能——如果一件事非做不可,我会找到它与我的目标之间的联系,那么做那件事,也就是在向目标迈进,“被迫做”也会变成“这是我的选择”,自然是不抵触而易于享受的。自打13岁那年我晓得了所有人的归宿都是死亡时,便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对吧,一个小学还没毕业的、众人眼中的孩子,居然在思考生命的意义。探索了二十年,我依然不能说自己找到了答案,但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生命是一场体验”的价值观,一切随心、尽兴,无愧于这一生就好。而我最想要的,是“成长”,这是我内心最真实的诉求,不会因为到了某个年龄或者某个职级而“够了”,生命不息,成长不止。我知道以当前人类积累几千年的文明,我终极一生也难以窥得一角,然而能够在有限生命力,尽可能地去体验、去探索,在思想的浩瀚宇宙中畅游,便也不负此生了。工作,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有幸遇到了一个神级领导,按照履历,他本不该在这样的层级,但他也有自己的追求,这恰是他觉得刚刚好的位置。有时我想,这或许就是命运吧,他出现在此处,悉心教导了我六年半(且还未完结)。在他的帮助下,我得以在这个机构中,依托自己的岗位,去拓展认知边界。但我想,即便我没有遇见主任,也依然会做同样的事。

2.拥有关系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其实,我没有什么朋友。我极重感情,难以承受别离,因此很多时候,会选择不开始。读书的时候,我看待周边的老师同学,是一种旁观者角度,看待他们,不过是在一定时间内因为一个目标(升学/就业)而聚集在一起的人,非我所选、亦非我所需。所以各类毕业季,我从不感伤,反而会因为即将到来的新阶段而兴奋不已。代价,便是没有朋友。如今剩下的,就一个从幼儿园起相伴成长的发小,一个同班但随后断联、因为工作又重聚的高中同学,还有就是小咪了(但客观来说,我们并不是那类现实中腻在一起的人,算神交吧,哈哈)。如果无需征得双方同意的话,那主任也可以算一个。至于家人,大家都很关心我,但我生性淡漠,与家人们不算亲近。说起来,亲朋稀疏有我自己的缘故,比起与人聊“今天天气如何”等日常话题,我更喜欢深度交流,或者自我独处。

3.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我现在的单位给了我稳定却微薄的经济来源。记得初次见面,小咪告诉我年薪有30万元时,我是震惊的。之前我只是知道自己穷,但不知道自己这么穷……虽然年终是会有几万元,但彼时每月到手不过5200元,对比工作要求和工作压力,我想说,那是我真的对钱不是很在意。有一次主任下班时锁门,我还在学习文件,当时心有所感,很傻气地把当时内心所想分享给了主任:“我觉得好幸福啊,读书时学习,我得向学校交学费,工作了学习,不仅不交费,单位还给我发工资,还给我机会让我把学到的东西用到现实里,好满足呀!”当然,主任是用关爱智障的目光看我的,然后头也不回下班走人了,哈哈。

4.身心健康。我在意的,从来不是“单位领导”的评价,是主任的评价,而他,恰恰是彼时我的“单位领导”。如今我换了部门,可依然在意他的评价。其实我不是一个在意世俗目光和评价的人,只做心中所想,一切都是“我乐意”,或许运气好,个人价值观与这个时代倡导的主流价值观较为一致,便成了他人眼中“又红又专”的听话孩子,但实际上与我有深一点交流的人,会发现压根不是那么回事。我在意主任,是因为他是我想成为、但还没有成为的样子,他是我敬仰的人。自打2019年年初以来,因为各种原因搁置了锻炼,身体差了好多,连带着精神也变得更加敏感脆弱,真的不好。现在我将重新回归,走路或者椭圆机,你也一起哦。用一句很俗的话来说,身体,是那个“1”,没有了这个“1”,后面再多的“0”都只是一场空。

5.拥有富于刺激性的兴趣和生活方式。我的爱好嘛,就是在思想的大海里遨游,或者与主任聊天品茶(当然只是我的爱好,于他而言可能是种负担哈哈)。正儿八经地说,我的爱好可能就是看书、观影、写日记(书评/影评)。你看,我真的很爱独处,和给人的初始印象一点儿也不像。虽然我也爱和朋友聊天,每天都有诉说的需求(大多数这个需求由写日记来满足,所以过去几个月忙到写日记都有负罪感的日子里,我的心态崩了数次),但如果长期困于浅显的社交,我会十分焦虑(因为有悖于成长这一人生目标吧)。

6.觉得自己拥有时间自由。加班归加班,自己的时间还是要有的。虽然我是别人眼中的工作狂,但其实心中有着非常明晰的界限——当我不在单位时,极不愿被工作打扰。现在的直属领导这方面意识不太强,时常在我不在单位时因为工作给我发微信甚至打电话,还蛮困扰的(毕竟我要适应领导嘛)。在之前部门的时候,我虽然极怕领导,但却不晓得哪来的胆子,跑去和大小主任说,“我离开单位后不太看手机,也不喜欢处理工作,如果不是非我不可,就不要给我打电话”,是不是霸气侧漏哈哈。事实上,大小主任都是干将出来的,业务上就没有他们搞不定的,因此之前N年,我确实没有在非工作/加班时间被工作打扰过。很感谢他们。现在?我可不敢说。人不一样了。

7.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我想作者是想传达“双城”生活的理念哈。我的心中有个小秘密,就是关于此生的房子呀,我还真有一个梦想的样子,啊不,是两个,一个是排屋OR别墅,带院子的,要种一颗大大的枇杷树;另一个则是千岛湖(或别的什么风景秀丽的湖)上一小岛,上面有幢自己的房子(门外也得种棵枇杷树)。前者的现实模型来自于主任,我真的是太羡慕他的房子了(然而他无情地说,以当前房价走势和我的收入水平,这辈子是买不起了),后者的现实模型来自于吴晓波在《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中对自己在千岛湖居所的描述。看,是不是胆子很大。买不起归买不起嘛,人嘛,总要有点追求,再说,指不定哪天以我意想不到的方式实现了呢。

8.具备有效的思维习惯。怎么说呢,其实书里对“有效的思维习惯”的描述,更像是“要具有包容开放的心态”,喏,这点我也很赞成。我是一个比较“执”的人,对于认定的事情,轻易不会改变,但这种“执”和“固执”是有区别的,体现在对不同于自身的观点的接纳——我有自己的想法,但也十分乐于听取不同的声音,有些我会融入自身的观点,有些不认同,可依然“誓死捍卫对方表达自我的权力”。私以为,这与一些“一言堂”是有区别的。而关于“有效的思维方式”,我想,当以“结果”为导向时,可以倒逼有效思考。目标/任务是什么?当前可运用的资源有哪些?是否现实可得?哪些是我自己可以搞定的,哪些是需要寻求他人帮助的?基于以上分析,找到实现路径,然后,干就完了。中途出现的各类问题,基本不会脱离大框架,小的岔枝,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不影响大局。

9.能够放眼未来。咱怎么说也活了30多年了,早就见过了许许多多人,有的人,明明才刚毕业,却已经死气沉沉,而有的人,即便年近半百(还有更大的),却依然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人生不过几十年,真的没有那么多值得担忧的。至于我个人的观点,虽然也不晓得哪来的自信,我是觉得即便离开了现在的单位、岗位,我也依然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谋生之道,生存从来不会是问题(此处有个小插曲,有一次我和主任说,大不了我洗盘子去,他说,就算我想洗,人家也不会要我,大把山里来的18岁的妹子,体力好报酬低,干嘛找我这种大妈,呃……)。

10.感觉自己正在向目标迈进。当我们把目标,和自身以外的任何事物相捆绑时,都会面临失去自我目标的危机。对我而言,决定是否离开的关键,一是“人”(是否有我敬重的、愿意与之共事的人),二是“事”(在现有条件下,我还能不能做成想做的事),两者都不满足,才会离开。还在办公室的时候,曾经因为主任对小秘书的偏爱、甚至试图和老大要人(那人完全可覆盖我),我愤而写下辞职信,但后来没有交出去,是因为当时“事”还是可做的;过去的几个月,我也反复想过离职,可因为“人”(主任),我也选择了留下。说回目标,责任感可能让人在现实中把目标和工作相关联,工作上的迷惘,会蔓延成对人生的迷惘。或许,可以再去想一想,究竟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然后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那个目标而前行(比如,我的目标是成长,工作是学习实践的平台,顺带解决了生存问题,锻炼身体是打好物理基础,写日记是提升表达能力,顺带怕排解负面情绪,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服务“成长”这一核心目标)。

以上。

 

阅读日期:20200502

阅读介质:纸质书

阅读来源:友人赠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