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可乐

浩瀚宇宙,我不过一粒微尘。

乱锅炖

 

20210311

想了想今天东西有点杂,就起了这么个标题(其实是归纳能力不足以支持我起个像样的标题)。

先来聊聊分行发展史

先前是被迫听课,后来是主动偷师,果然逃不过“真香”定律。

简单来说呢,就是面对老总对当前离职态势的担忧,YHS同志一副“你这算点啥”的豁达感,回顾了那时的离职潮(应该就是您提及的那次),以及那时的经营困难,认为现在的情况比那时好很多,起码业务基础是好的(是不是和您说的特别像)。然后一聊过去就收不住了。从他们的聊天中,我发现,卜行长对于分行来说是深刻的印记(我从未见过他,但却从很多人口中听说过他)。

YHS同志说,年轻员工离职是一个双方认知磨合的过程。现在的孩子不太经历得起理想的破灭,仅仅是“高大上的金融精英”变成“柜面金融民工”这件事就足以压垮很多人。而现在的基层管理者们,忙于应对各项指标和“救火”,也没有给予这些孩子们关注和关心,以为孩子们和他们一样,是从摸爬滚打中成长起来的,但其实现在的孩子都是捧着长大的,内心对于“求关注”这件事还是很在意的。

YHS同志说,销售转岗这件事,要方方面面都顾到,这里不行就补这里,这是行不通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意愿,就算上完所有的必修课程,他也照样没有动力去做营销。反正,一个人内心有足够的驱动,哪怕他什么都不会,他也会千方百计去学,向领导学、向前辈学,还会想方设法去跑客户,了解客户想什么、要什么、喜欢什么,业绩自然会不错。现在行里都想着从“术”的层面去解决问题,是没有用的,现在贪快贪懒不去啃难啃的骨头,有一天会在我们更不愿意的情形下去补上这一课的。

YHS同志还说,不怪现在的人总想留在本部、留在核心部门,他干了这么多年人事,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领导在提拔的时候,就是倾向于用自己熟悉的人,而不是一个离自己很远的人。这很难去评判是对还是错,只能说是人之常情。了解熟悉的人,优点、缺点都很清楚,知道怎么用其所长,这不是数据可以替代的。所以他以前常常会鼓励年轻的孩子们多在领导面前发言,留下好的印象,对个人未来发展是有好处的。(我觉得确实如此,只是从个人角度来看,这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印象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坏的。庆幸领导们对我的宽容,没有过多地计较我犯下的那么多的错误。)

YHS同志还说之前他做宣传的时候(他还做过宣传?),每年有20篇省级以上媒体的发稿要求。那时没有电脑,都是手写的稿,然后和行里申请车子,送到杭州的报社去给记者看,有时轻飘飘一句“不符合我们的要求”真的很残酷,但没有办法,不行那就从头来。他说,那时的人有一股劲,现在好像不常见到了。

还说了许多过去的人和事,有的我没听清,有的听到了也没记下来。但通过那些话语,我好像看到了关于过去的一张模糊朦胧的画卷,那时的人很温情,没有那么“讲原则”“讲理”,虽然时有摩擦,但总体上很团结。

听完他们的聊天,我有种奇怪的感觉,就是我发现,曾经我向往的,或许也是造成现在一些不希望见到的情形的原因。比如,我曾经同您说过,我是比较认同西式管理的,大家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工作上高效协同,下班后互不打扰。但其实,如果真的是那样,“人情味”就无处依存了,团队凝聚似乎也变得微弱。现在,我们开始越来越强调“以数字说话”,好像就更趋向狼性文化了,彼此之间不再是亲密的战友,而是敌人。但工作生活泾渭分明不对吗?应该不是的,我始终认为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得益于这种空间和距离的存在,社会对于大龄未婚、离异、无子的人变得更加宽容)。以数字论英雄不对吗?应该不是的,这还体现了公开公平呢。那么是哪里不对呢,我也不知道。就感觉,好像有一块东西空了。

再来聊聊LS的经理三

晚上吃饭的时候,LS问我,经理三级的工资为什么还没上调,为什么公示期满了还没有发文,这其中是有什么流程吗?并吐槽这件事都快4个月了,还没完。

我想了想,说,单纯从工作上来说,面试完就应该考察的,考察完就应该公示的,公示期满就应该发文的,文件落地,各项待遇措施就该配上的。但从12月到现在,部门都非常地忙,请他理解。

LS说,他知道我们忙,但对于员工来说,这件事还是挺在意的,没个说法拖这么久,不好。

嗯,我认同他。我不了解老总对工作优先级的排布,为什么这些我认为很重要的事情没有放在更优先的等级,“先外后内”是个很基本的原则。

回想了一下,不只是这次经理三级,其实我自己从经理一级升经理二级时,本该是年中,硬生生拖到了来年1月才发文。如果不是团委书记竞聘没有要求二级满两年,我想,按照现在的政策导向(年龄、条线),我很可能就错过晋升通道了(所以说晋升是门玄学,和运气高度相关)。

突然很同情支行……

想了想,光是我知道的网点产能方案(后续还有人员编制)、两项中后台集中,前期完全没征求支行意见,分行层面夸夸夸一搞,然后这两天集中要下去“征求意见”(党委会都过了的征求意见,谁征求谁知道),突然很同情支行……

但想想,支行行长,啥风浪没见过,我不能以我这种水平去设想他们的承受力和处理能力,嗯,小菜一碟。我还是先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吧。

今天,我重新看了一遍信

您说的,要像十九大报告一样反复阅读。

但一般,我不太敢拿出来看。也不知道什么原理,每次看都会哭(也不是因为难过,就像切洋葱会流眼泪一样,我一看那封信就会哭),轻易我都不去看,里面的内容我差不多都能全文背诵了。

最近我总在想,究竟是我变了呢,还是从来都是错觉,为什么我从信中看到的自己是意气风发、坚韧执着、豪迈大气的,可我看现在的自己,总觉得是消极悲观、定力不坚、没有灵魂的。我怎么,把自己变成这样了呢……

学习,学习一下

学生时代带给我的最深印象,是简单。每天的事情很固定,吃饭睡觉上课看书,穿插周末的逛街吃饭看电影。那时每天看书的累计时长接近6个小时,小说课本轮番看过来,时间充裕得很,趴在自习室里看各类闲书是我最愉悦的事情。

工作后不再这样了。不过到了办公室后,自愿的也好、工作需要也好,在后期又重拾了学习的习惯(虽然您总说,要学哪里都是学,但我的狭义学习就是阅读)。到人事后又断了(这让我一度很焦躁不安),我想,现在可以继续了。

工作上啊,我想应该就是学讲话稿学文件,后期有什么新的再补充(现在欠下的还有得补呢);生活上啊,学点历史和经济常识吧。

有点早的时候,讲起投资理财,我同您说,自打基金亏损50%之后,我告诉自己要敬畏市场,不要涉足不了解的领域。现在对那个领域也不了解的我,其实并不清楚是否存在所谓的规律,在我看来,投资也是一门玄学,或者说,知识储备和技巧所发挥的作用,可能比不上运气和心态。

话虽这么说,该学还是要学,毕竟从您那蹭来的书不能白瞎(而且您可说过,投资方面,您可以教的)。鉴于我没钱,您不用担心我来问您“哎最近买什么股/基金/XXXX啊”,更需要担心的可能是面对一些低级错误观点的纠正吧(是的,我会写学习笔记并“强迫”您看的)。这世间果然还是学习最使人快乐呀。

虽然我不太关注市场,但全民炒股,难免会看到一些信息。比如,今天在群里看到一句话“本来想买点基金养老,没想到直接送终了”,我猜大概又是一片绿?不过机智如您,会买空。

既得利益者

那天您说,老大说您是既得利益者。您还说,身为既得利益者,是没有动力去改变现状的。

回去后我想了想,从分行工作的角度来说,某种程度上我也是既得利益者(是的吧,这两年我的工作难度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薪酬却因为职级变化涨得莫名其妙)。那从这个角度,我还是想要去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去试图推动现有的框架,这不是在革自己的命吗……但好像即便如此,我也没有觉得应该放弃。只是现在很多事情我还做不到,暂时的做不到,和不想去做,还是有区别的。

 

以上,乱炖结束,上饭!




评论